六月长沙早见秋,凉风吹雨暮飕飕。
不忧卑湿能为患,稍喜炎蒸欲解雠。
贾傅庙荒侵薜荔,屈原沙冷叫钩辀。
南来未觉江湖远,对此令人动别愁。
长沙秋日
六月长沙早见秋,凉风吹雨暮飕飕。不忧卑湿能为患,稍喜炎蒸欲解仇。贾傅庙荒侵薜荔,屈原沙冷叫钩辀。南来未觉江湖远,对此令人动别愁。
【注释】
- 贾(jiǎ)傅:指西汉名将贾谊。
- 薛荔:一种植物。
- 屈原:战国时楚国诗人。
- 钩辀(zhōu):古代一种乐器。
- 此:指眼前所见。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绝。首句“六月长沙早见秋”点明题旨,说明作者在长沙见到的是初秋时节的景致;次句“凉风习习吹风雨”描写了夏末秋初气候转暖的景象;第三、四句由景及人,表达了对屈原的崇敬之情;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切自然。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流寓长沙时所作。当时他年事已高,身体又病,但心情依然乐观。他在《长沙秋夜》一诗中写道:“长沙官舍西头住,每向秋时看月明。……身老不堪忧国事,眼昏犹幸见秋清。”可见,长沙的初秋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六月长沙早见秋”,是说初到长沙时,还只是六月,便已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这句起得突兀,却很自然地为下面写景作了铺垫。“凉风习习吹风雨”一句,是说初秋时节,天气转凉,凉风吹来,细雨纷纷。“习习”是形容清风徐徐吹来的样子,“习习”在这里用作叠词,更显得轻风和煦、凉爽宜人。“暮飕飕”是说暮色苍茫之中,阵阵秋风送来阵阵雨声,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初秋时节的天气特点,而且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初到长沙,乍感异乡气候之变,心中不免有些凄凉之感。这种感受虽然未必是实感,而更多是作者主观上的联想与想象,但却为下面写景做了铺垫。
“不忧卑湿能为患,稍喜炎蒸欲解仇。”“忧”“喜”二字用得十分巧妙。初到长沙,固然有“不忧卑湿能为患”的豪情壮志;但毕竟年纪已大,身体多病,所以又有“稍喜炎蒸欲解仇”的念头。这里的“卑湿”和“炎蒸”都是对长沙气候特点的形象描绘。“卑湿”指潮湿的气候,容易使人产生身体上的不适;“炎蒸”则是指暑热如火的气候,容易使人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这里所说的“忧”和“喜”,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卑湿”和“炎蒸”这两种气候条件,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有的人来说,它们可能是威胁生命的障碍;但对于那些具有顽强意志的人来说,它们可能恰恰是促使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所以,尽管“不忧卑湿能为患”是一种豪言壮语,但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苦恼。这种矛盾和苦恼,既是他当时处境的反映,也是他个人性格的一种表现。
“贾傅庙荒侵薜荔”,“贾傅”指的是汉代名将贾谊。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被排挤、流放以后,贾谊上书劝谏道:“非愚于治乱也,不知时俗之不便者也。……”然而,由于奸邪小人的诽谤,贾谊竟被贬谪为长沙太傅。“庙荒”是说贾谊墓已经荒芜冷落。“薜荔”(qìli),是一种蔓生的常绿草本植物,其叶子可以编席子,茎皮纤维可制绳索。这里用来比喻荒凉破败的景象。“屈原沙冷叫钩辀”,是说屈原投江后,人们把他的尸体捞上来了,可是,汨罗江中的水却变得非常寒冷。“屈原”是指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钩辀”是古代一种乐器的名称。这里用来比喻江水冰凉刺骨的情景。这两联诗,表面上是写景物,实际上却是通过景物来抒情的。“贾傅庙荒”是写环境之萧条,“屈原沙冷”则是写天气之严寒,两者互相映衬,使诗境更加深远。
“南来未觉江湖远,对此令人动别愁。”这两句诗,表面上是说自己来到长沙后,没有觉得江湖遥远,但实际上却是说,自己来到长沙后,反而更加想念江南的亲友。“江湖”代指故乡。“南来”指的是作者从南方来到长沙。“此”指的是眼前的长沙。作者虽然身处湖南长沙,但内心仍怀念着江南故乡,因此才感到家乡的遥远,从而引起自己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写得十分含蓄,耐人寻味。
可以看到一个特点:诗中所写的景物虽然很多,但都紧扣着主题——表达作者对屈原的崇敬之情。作者通过对长沙初秋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同时,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