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宜避暑,尽日老僧闲。
时与微风会,偏来修竹间。
清斋留福地,小品格禅关。
万虑澄然后,孤云自往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广福庵的清凉与宁静,以及老僧在此修行的闲适。诗的开头“空山宜避暑”,描绘出广福庵所处的自然环境,一个空旷、幽静的地方非常适合避暑。接下来的“尽日老僧闲”则表达了老僧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能够完全放下杂念,享受闲暇时光的生活状态。
“时与微风会,偏来修竹间”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老僧在夏日里的活动。他时常和微风在一起,有时甚至会来到修竹之间,享受那份清新与宁静。这里的“修竹”指的是茂密的竹子,它们为老僧提供了一个凉爽的环境,让他可以在这里静静地修行。
“清斋留福地”这一句表明广福庵是一个清净的地方,老僧在这里修行,留下了福地的美誉。而“小品格禅关”则暗示了这里的修行环境虽然简朴,但却能让人感受到禅宗的精髓。
最后两句“万虑澄然后,孤云自往还”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当所有的纷扰都被澄清之后,就像那自由翱翔的孤云,老僧也会像它一样,自由自在地往来于广福庵中。这里的“万虑澄”意味着老僧将所有的烦恼都抛开,只留下心灵的清澈和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广福庵及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通过老僧的形象,诗人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