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风逾响,孤舟雨较多。
听篷惊梦断,欹枕奈愁何。
再想鸣珂入,初残扣角歌。
漫漫皆未旦,天路忆春和。
【注释】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夜雨: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唐肃宗从成都逃往四川彭州途中,经此池宿泊。杜甫有《曲江对雨》诗。
逾响:越传越远的声音。
孤舟:诗人自喻。
听篷惊梦断:听到雨声惊醒了梦。
欹枕奈愁何:侧身倚枕,又有什么法子排遣忧愁呢?这句是说,自己只能以愁为伴。
鸣珂:古代官吏的马笼头饰玉。入:进入。
扣角歌:古代军乐队行进时击角而歌,此处指雨中行进。
漫漫皆未旦:漫长的道路直到天亮都还没有结束。
天路:天空的路,这里指归途。
忆春和:回忆春天的美好时光和和谐景象。
【赏析】
此诗写于乾元二年(759)冬,当时作者因避乱入蜀,漂泊西南,心情十分苦闷。全诗通过写景抒情,反映了诗人流离失所、愁闷无聊的境遇。
首联“静夜风逾响,孤舟雨较多”是写夜雨。夜雨本应使人烦闷,然而诗人却把它写得如此清新、宁静,这主要是因为诗人的心情本来就很平静,所以即使听到雨滴打在船篷上的声音也无动于衷。诗人用“逾响”来修饰“夜雨”,使雨声更显得清晰,更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感。而“孤舟”则写出了诗人漂泊无定,孤独寂寞的处境,“风雨”则暗喻诗人颠沛流离,忧思难解的心境。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述,实际上蕴含着深沉的感慨。
颔联“听篷惊梦断,欹枕奈愁何”是写诗人被夜雨惊梦之后的情景。诗人在梦中被雨打醒了,于是便斜靠枕头想驱散心中的忧愁。然而,诗人却感到愁绪更加浓重,无奈之下只好重新入睡。这两句诗将“夜雨”与“梦断”、“倚枕”联系起来,既表现出诗人被夜雨惊醒后的惊愕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诗人用“欹枕”来比喻自己的愁绪难以排解,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颈联“再想鸣珂入,初残扣角歌”是写诗人在雨中行进时的所见所闻。诗人听到前面的队伍打着明晃晃的马笼头饰玉的“鸣珂”走过,然后又看到后面的队伍打着悠扬动听的“扣角”歌行进,这些美好的景象使诗人想起了曾经的春天和和谐的生活。然而此刻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遗憾。这两句诗通过对雨中行进队伍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流离失所、愁闷不堪的境遇中所体会到的人生的无常和美好时光的短暂。
尾联“漫漫皆未旦,天路忆春和”是诗人在旅途中的所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回到了家乡。然而此时天已大亮,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又陌生。诗人不禁想起了春天的美好时光和和谐的景象,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然而此刻这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过去,只剩下了满地的落红和无尽的悲伤。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美好时光流逝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