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当年忆并东,从前消息半相同。
重来大集明堂吏,一笑谁怜塞上翁。
百里多君工制锦,孤臣何地托飘蓬。
亦知双剑时还合,未若延津气似虹。
【注释】
马首当年:以马的头作为标志,指代自己。并东:与东邻相接。消息:音信,消息。大集:盛大的集会。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典礼的地方。百里多君:指有众多的朋友和宾客。双剑:比喻君臣、兄弟等关系。延津:古地名。虹:彩虹。
【赏析】
这是一首寄兴诗。诗人在长安时,结识了一位明府(即地方长官),两人相谈甚欢,彼此留下了印象。这次重聚后,诗人想起当初的相识情景,感慨良多。于是挥毫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开头两句:“马首当年忆并东,从前消息半相同。”诗人回忆起与明府的相识,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变迁。马首是马的头,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地位。忆并东则表明诗人对过去的记忆犹新,因为与明府的相遇是在并州(今山西太原)这个地方。从前信息不相通,现在却有了更多的共同之处。
第三四句:“重来大集明堂吏,一笑谁怜塞上翁。”诗人回到长安后,参加了明府的大集会。在这里,诗人与明府以及其他宾客一起畅谈,气氛十分融洽。然而,当诗人看到塞上老人时,却感到有些怜悯。这个塞上翁是指边疆的老年人,他们远离家乡,生活艰苦,而诗人却没有像他那样的处境。因此,诗人用“笑”字来形容他对这位老人的态度,暗示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反思。
接下来五句:“百里多君工制锦,孤臣何地托飘蓬。”诗人回想起自己与明府的相识过程,也想起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纷纷追求名利,而诗人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感叹自己在千里之外,如同飘荡不定的蓬草,没有固定的居所。这里的“百里多君”指的是长安城中的繁华景象,而“孤臣”则是指诗人自己。他用“工制锦”来形容长安城中的文化繁荣,而用“孤臣”来表达自己身处逆境中的无奈。
最后一句:“亦知双剑时还合,未若延津气似虹。”诗人在思考自己的未来时,也想到了明府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再次与明府相见,那么他们的关系就像双剑一样紧密相连。然而,如果能够像延津一样拥有美好的气象,那么就更加完美了。这里用“双剑”比喻君臣之间的关系,用“延津”比喻美好的人际关系。诗人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境遇,表达了对和谐关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