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万绿雨中新,浴佛相传到此辰。
净土金轮生色相,祇园宝座号天人。
翻经并拟归宗教,说法谁当悟后身。
定久诸缘俱尽息,更于何地拂埃尘。
【注释】
和:同“荷”,承蒙。清凉寺:佛教名刹,在今江苏苏州西南虎丘山。清凉寺浴佛日:即佛教徒于佛教节日中,以香汤沐佛的习俗。
万绿:满眼绿色。雨中新:雨后春笋,满眼皆绿。
净土:指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佛居住的地方。金轮:指佛法,如金轮一般庄严灿烂。
祇园:指祇陀林,是印度佛教寺院。天人:指佛教所说的天神。
翻经:佛教经典,如《大藏经》。拟归宗教:准备回归佛教。
说法:佛教讲法,如释迦牟尼讲法。悟后身:觉悟之后,成为佛身。
定久:定力长久,即修行功夫深湛。诸缘俱尽息:一切烦恼皆已消除。
何地:何处。拂埃尘:清除尘埃。
【译文】
丛林万绿雨中新,浴佛相传到此辰。
净土金轮生色相,祇园宝座号天人。
翻经并拟归宗教,说法谁当悟后身。
定久诸缘俱尽息,更于何地拂埃尘。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的某天,诗人与友人一同游清凉寺浴佛日。当时诗人正处在仕途上进退两难、心情郁闷之时,而清凉寺浴佛日的举行,使他感到一种解脱、清净、超脱世俗的境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丛林万绿雨中新,浴佛相传到此辰。”意思是说,万木葱茏的丛林在雨水滋润下显得一片翠绿,佛教徒沐浴佛像的风俗从古流传至今,今天是到这清凉寺来沐浴佛像的时候了。这里,诗人以“丛林万绿”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以“浴佛相传”突出了佛教活动的盛大场面。
颔联“净土金轮生色相,祇园宝座号天人。”“净土”是指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这里指佛教徒的修行之地。金轮,是梵语“须弥”的音译,指佛的座驾。“祇园”是梵语“祗陀林”的音译,是释迦牟尼讲法处所在。“宝座”指的是佛座。“色相”是指佛菩萨的形貌仪轨。“号天人”指佛菩萨在人间所居之处。这里,诗人以“净土金轮”、“祇园宝座”突出了佛国净土的庄严与神圣,以“号天人”突出了佛国的神秘性,表达了诗人对于佛国净土的向往之情。
颈联“翻经并拟归宗教,说法谁当悟后身?”意思是说,佛教经典很多,我打算全部阅读一番,以便回到佛法中去;谁能达到佛的智慧境界呢?这里的“翻经”指的是研读佛经,“归教”指的是回归佛法。“说法”指的是讲佛法道理。“悟后身”指的是觉悟之后的佛身。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人怎样才能达到佛的智慧境界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尾联“定久诸缘俱尽息,更于何地拂埃尘。”意思是说,通过长期修炼,我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再到哪里去清理自己的心尘呢?这里的“定久”指的是修行功夫很深湛。“诸缘”指的是一切烦恼。“俱尽息”指的是烦恼都已消失。“何地”指什么地方。“拂埃尘”指除去心中的尘埃。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已经达到了佛的智慧境界,所有的烦恼都已经消除了,再也找不到一处可以清理自己的心尘了。
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