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之际,烨矣中兴。
首釐冤狱,出系省刑。
日赅朝罢,复引谈经。
却献抑瑞,驰役缓征。
宽仁及下,柔道致平。
【注释】
四七之际:东汉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的时期,共四十七个年头。
烨矣中兴:辉煌显赫的中兴局面。烨,光明照耀的样子。
首厘冤狱,出系省刑:首先清理冤狱,释放被囚禁的犯人,减少刑罚。
日赅朝罢,复引谈经:每天处理完政事后,又讲起《尚书·洪范》中的治国之道。
却献抑瑞,驰役缓征:放弃进献祥瑞之物,减轻徭役负担,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宽仁及下,柔道致平:施行宽大仁慈的政策,以柔和的方式治理天下,从而达到天下太平。
【译文】
在东汉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的时期,国家经历了一段辉煌显赫的中兴局面。
首先清理冤狱,释放了被囚禁的犯人,减少了刑罚。
每天处理完政事后,又讲述《尚书·洪范》中的治国之道。
放弃进献祥瑞之物,减轻了徭役负担,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施行宽大仁慈的政策,以柔和的方式治理天下,从而达到天下太平。
【赏析】
这首诗是咏史之作,主要颂扬了汉明帝刘庄时期的社会状况。
诗中“四七之际,烨矣中兴”,指东汉桓帝、灵帝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四七之世”,指此间为四百零七年。诗人在这里用“烨”字形容当时的政治形势,意谓政治清明,国势强盛。
“首厘冤狱,出系省刑”二句,指出皇帝能够及时地清理冤狱,减轻刑罚,体现了明帝的仁政。“首厘冤狱”,即首先纠正冤案;“出系省刑”,即释放出被关押的犯人,减轻刑罚。这两句表明明帝对政治十分关心,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日赅朝罢,复引谈经”,意思是说,每天处理完政事后,皇帝又讲起《尚书·洪范》中的治国之道来。这说明明帝是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他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却献抑瑞”,意为放弃祥瑞之物。这里的“瑞”是指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或征兆。而“却献”则表示皇帝放弃了这些祥瑞之物。这可能是因为明帝认为这些东西并不能真正带来国家的繁荣,反而可能引发人们的贪念和欲望。
“驰役缓征”,即减轻徭役负担。这里的“役”指的是劳役,即百姓需要为国家提供劳动力的劳役。而“缓征”则表示皇帝没有征收过多的劳役税,让百姓能够更好地休息和生产。
“宽仁及下,柔道致平”两句则是表达了明帝的宽容仁爱和柔和治理方式。这里的“下”指的是百姓,“柔道致平”则是指通过柔和的方式来治理天下,使国家达到安定和平的状态。
这首诗通过对东汉明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明君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