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怜苦相失,漂泊在天涯。
万里长为客,三年不到家。
初春逢驿使,知汝上京华。
此后长相忆,愁来眼欲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的“赏析”,然后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圈定答题范围,最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自怜苦相失,漂泊在天涯。”此句为第一句,意思是说自己因命运坎坷而与亲人分离,现在只能漂泊在天涯了。“自怜”二字表明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万里长为客,三年不到家。”“万里长为客”,意思是自己身在异地他乡,远离家乡;“三年不到家”,意思是离家已久,很久没有回过家乡了,这两句是写自己在外飘泊的艰辛和思家的迫切。“万里长为客,三年不到家”一句,既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抒发。
“初春逢驿使,知汝上京华。”“初春”二字写出时令之早,“逢驿使”,说明自己已经到达了京都洛阳。“知汝上京华”一句中,“汝”是代词,指自己的弟弟们,“上京华”指的是进京赶考。诗人在京城遇到从外地赶来的驿使,便打听起自己远在故乡的弟弟们的近况,并得知他们即将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此后长相忆,愁来眼欲花。”此句为第四句。“从此”两字说明自己将永远地思念远方的弟弟们。“长忆”,即永记;“愁眼花”,形容极度痛苦悲伤时眼中有泪光闪烁,如同花一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诗人在此时此地,面对驿使,无限感伤,不禁悲从中来。
【答案】
寄诸弟三首
自怜苦相失,漂泊在天涯。
万里长为客,三年不到家。
初春逢驿使,知汝上京华。
此后长相忆,愁来眼欲花。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在洛阳与弟弟偶然相遇,听到弟弟们将要到京都参加科举考试的消息后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一、二句),写诗人与弟弟们的离别之情。“自怜苦相失”“漂泊在天涯”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弟弟们的离别之苦。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孤苦无依;“苦相失”一词,更透露出诗人的辛酸和悲苦;“漂泊”一词,则表现了其流落天涯的悲惨境遇。“万里”和“三年”“初春”和“上京华”等词语的使用,都显示了诗人内心的凄楚与孤独。
第二层(三、四句),写诗人对弟弟们的关切之情。“初春逢驿使,知汝上京华”两句,诗人在洛阳偶遇从京师来的信使,了解到弟弟们的情况,便询问他们是否到了京师。“上京华”指的是进京赶考。“驿使”一词,不仅点出时间是春天,而且说明诗人与弟弟们的离别是在春天,因为春天正是人们外出赶考的时候。
第三层(五、六句),写诗人对弟弟们的担忧之情。“此后长相忆,愁来眼欲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弟弟们的担忧之情。“此后”两字说明兄弟两人要永远地思念对方。“愁来眼欲花”,用来形容其痛苦悲伤的程度,形象生动。
尾联(七、八句)写诗人对弟弟们的牵挂之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诗人在此时此地,面对驿使,无限感伤,不禁悲从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