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声寝周辙,王化成骀堙。
栖栖鲁素王,返卫弥昭宣。
秦灰掩遗烈,鲁壁垂空筌。
楚音汇贞奏,哀怨剧兰荪。
枚傅浚洪澜,建安疏流泉。
六代雕虫工,三唐载雉妍。
繁音促代运,佻巧伤和平。
宋元宝词曲,稊稗莓原田。
遂令犬羊音,变我仪凤悬。
黄钟閟玉尺,浮罄吝金渊。
礼失信谋野,交南奕蝉联。
重华遗箫韶,九成焕中天。
周颂陈雒宫,杨生表河𤲬。
曲江倡正始,神物应期还。
贞箓祚皇嘏,龛胡戡时愆。
铸采受九牧,播芳釐二南。
典籍厉高唱,文裕富瑶镌。
秘书繁斧藻,司空镂丹铅。
比部濯涟漪,宫坊洁玙璠。
蜚英诃子国,载笔虞翻园。
金标踔云汉,浮屠凌玑璿。
优钵净瑶砌,菩提冒雕椽。
笔授彯文儒,风幡帜词源。
代工不整遗,悢悢中心悁。
眷言二三子,披荆尌荒𥑻。
千龄无遐轨,懬世若比肩。

【注释】

诃林:地名,位于广东东部。净社:庙名。考祠:考订祭祀的场所。粤东:广东东部地区。香山:地名,今属广东省。夫子:对学者的尊称。

正声寝周辙: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王化成骀堙:王化的教化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栖栖鲁素王:指周公。返卫:返回卫国。弥昭宣:更加显著。秦灰掩遗烈:用秦始皇陵上的尘土掩盖了秦国灭亡时的耻辱。鲁壁垂空筌:用鲁国的墙壁作为传书的载体。楚音汇贞奏:楚国的音乐汇集到贞献的乐章中。哀怨剧兰荪:哀伤的乐曲与兰花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枚傅浚洪澜:指《离骚》中深广浩渺的江河。建安疏流泉:指曹操诗歌中清流激湍的意境。三唐载雉妍:唐代三个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作都富有美感。繁音促代运:繁复的音律加速了时代的变迁。佻巧伤和平:轻浮巧妙的事物损害了和谐安宁的氛围。宋元宝词曲:宋朝流行的宝元词曲作品。稊稗莓原田:比喻不纯良的小人。遂令:于是使。犬羊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变我仪凤悬: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礼乐制度。黄钟閟玉尺:用黄钟之管关闭玉尺,以喻政治清明。浮罄吝金渊:浮夸奢侈浪费,吝啬钱财如渊。礼失信谋野:礼仪不能维系国家,导致谋略荒废。交南奕蝉联:交州的南面边境连年战乱不断。重华:古代舜帝的名字,这里借指贤明的君主。遗箫韶:遗留下来的箫韶音乐。九成焕中天:九成的光明照耀在天空。周颂陈雒宫:周朝的颂歌在洛阳宫殿中陈设。杨生表河𤲬:杨雄的碑文记载在河洛一带。曲江倡正始:曲江边倡导正始的风气。神物应期还:神灵之物应合时节而回归。贞箓祚皇嘏:美好的祝福降临给帝王。龛胡戡时愆:安抚胡人,解决时代问题。铸采受九牧:铸造九种铜器,接受天下贡赋。播芳厘二南:传播芳香,美化南方。典籍厉高唱:典籍中激励着高尚的言论。文裕富瑶镌:文采华丽,玉石雕刻精美。秘书繁斧藻:图书繁多,刀刻藻饰。司空镂丹铅:司空掌管工艺,这里指工艺精细,用丹铅等材料刻制花纹。比部濯涟漪:比部的官署里洗涤着波纹水花。宫坊洁玙璠:宫中的作坊里洁净如宝玉。蜚英诃子国:飞来的是英才,诃子即英才。载笔虞翻园:虞翻是汉代有名的才士,此处指代才华横溢的人才。金标踔云汉:金制的标杆直刺云端。浮屠凌玑璿:佛教建筑凌驾于北斗七星之间。优钵净瑶砌:清净的佛塔砌石。菩提冒雕椽:菩提树的枝叶覆盖着楼阁的屋脊。笔授彯文儒:把学问传授给文雅之士。风幡帜词源:旗杆随风摇摆,象征词源滚滚。代工不整遗:代代相传,留下许多遗迹。悢悢中心悁:心中忧郁不安。眷言二三子:怀念你们这些年轻人。披荆尌荒𥑻:冒着荆棘,开拓荒野,意指不畏艰难地前进。千龄无遐轨,懬世若比肩:千年之后,人们的道路将不再遥远,世间的和谐将不复存在。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通过咏史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思想抱负,表达自己对于历史兴衰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政治状况的忧虑之情。《诃林净社考祠粤东文献寄呈香山夫子》是一首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深远意义的长篇七绝。它不仅记录了岭南文化的发展轨迹,更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越的文学才能及深沉的政治情怀。

全诗分为八节,每一节都是一个独立的咏古主题,又各自贯穿一联或数联,形成了完整的历史画卷。《诃林净社考祠粤东文献寄呈香山夫子》从“正声寝周辙”开始,便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先祖文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随后又通过“王化成骀堙”“栖栖鲁素王”“秦灰掩遗烈”等诗句,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状及作者对于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楚音汇贞奏”“建安疏流泉”等诗句,则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最后两节,通过对“宋元宝词曲”“重华遗箫韶”等历史人物的赞颂,以及对“黄钟閟玉尺”“浮馨吝金渊”等政治现象的批评,表明了作者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意象,同时又通过意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连贯的叙事脉络,展现了一幅历史的画面。这种形式既符合古典诗词的格律要求,又能够充分展示作者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感悟,使整首诗既有严谨的结构之美,又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力。同时,这首诗的韵律和对仗也堪称典范,既符合古代诗歌的韵律规则,又体现了作者对于诗歌艺术的精湛掌握和创新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