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从庭下学言诗,相见曾怜觅枣梨。
四海几容君涕泪,十年空长我须眉。
青门地爱平侯隐,黄石书应孺子知。
莫信名山藏副墨,沧桑何事不堪疑。
【注释】
每:每次
庭下:庭院中
青门:地名,今陕西咸阳西北,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黄石:山名。在今湖北黄冈西南,相传汉光武帝刘秀曾隐居于此。
副墨:指代用笔迹来表现自己的作品。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任荆南节度使期间,赠给李伯熙。李伯熙(760—843),字伯时,洛阳人,唐代诗人,有《李伯时集》。李伯熙与作者同为唐代著名诗人,且同属“大历十才子”,是朋友。这首诗就是赠给李伯熙的。
首联“每从庭下学言诗,相见曾怜觅枣梨。”写两人相识相知,相互学习,彼此喜爱。“庭下”指庭院之中。这句意思是说,每当我从庭院中向李伯熙先生请教诗歌写作方法时,他都很珍惜地教导我,并且还常常同情我的贫困和艰辛。“曾怜”一词,说明他对自己贫穷的生活十分怜悯。“觅枣梨”则表明他对自己的贫穷生活非常感伤。这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与李伯熙友情的见证。
颔联“四海几容君涕泪,十年空长我须眉。”写自己对李伯熙的思念和忧虑。“四海”指全国范围。这句的意思是说,李伯熙的眼泪几乎淹没了整个天下,而我在李伯熙离去后的十年里也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空长”即徒然增长。两句是互文见义,意思是指李伯熙离开后,自己感到十分孤独、寂寞,甚至有些绝望。
颈联“青门地爱平侯隐,黄石书应孺子知。”写李伯熙离开后的情况。“青门”是洛阳东面的城门,这里代指洛阳。“平侯”指东汉初年著名的隐士王平。王平曾经隐居于洛阳市郊的青门山下,所以后人称洛阳为平侯之居。“黄石”指传说中楚霸王项羽埋剑的地方——黄冈西南处的黄石岗。这句的意思是说,李伯熙离开了洛阳城后,他的隐士生涯并没有实现,反而成了世人议论的话题。另外,据传项羽曾经埋藏过一把宝剑,后来人们发现这把宝剑原来是用黄石制成的。因此,“黄石书”也用来比喻那些被世人误解的作品。“孺子知”则是指那些能够理解并欣赏这些作品的人。这句是说,虽然李伯熙离开了洛阳城,但他所创作的诗歌却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赞赏。
尾联“莫信名山藏副墨,沧桑何事不堪疑。”是对李伯熙的勉励和安慰。“莫信名山藏副墨”意思是说,不要相信名山之中会藏着一些无用的东西。这句话是用来勉励李伯熙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沧桑”则是指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变化。这句的意思是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不要轻言放弃。同时,也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取得更大的成就。
【译文】
每次我从庭院中向李伯熙先生请教诗歌写作方法时,他都十分珍惜地教导我,并且还常常同情我的贫困和艰辛。
四海之内几乎都被他的情感淹没了,而我却在他离去后的十年里也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青门之下的土地喜欢王平的隐居生活,黄石山上的书应该由像李伯熙这样的孺子来理解。
不要认为所有的名山都是藏匿着无用之物的地方,历史的变迁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怀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