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怀铅椠入神京,谁识终童愿清缨。
颇有郁轮差自唱,每逢开阁愧多情。
不才敢怨吾年少,抱恨谁怜主圣明。
归去又应来万里,草茅偏动祝尧声。

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的感怀之作。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1. 共怀铅椠入神京,谁识终童愿清缨。
    “共怀铅椠”指的是作者与同僚们一同怀抱书籍和笔墨,准备进入京城(这里指长安)。“铅椠”是古代书写工具,“神京”则是指长安这座政治文化中心。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这次进京的期待与兴奋之情。“终童”可能是作者的自称或昵称,表示自己的年轻或纯真。“清缨”通常指的是洁净的头饰,这里可能是比喻作者希望自己能保持清廉的形象。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满怀激情地准备进入京城的景象。

  2. 颇有郁轮差自唱,每逢开阁愧多情。
    “郁轮差”在这里可能是指某种乐器的声音,或者是作者自我调侃的话语,表达自己虽有所准备但难免有些紧张或不完美。“自唱”指的是自己唱歌、吟诗,表现出一种自信或者才华。然而,“每逢开阁愧多情”表达了一种矛盾的情感。这里的“开阁”可能是指皇帝或官员的宴会,而“愧多情”则表示作者认为自己在这样的场合中表现得不够得体,缺乏情感的流露。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在京城中的紧张情绪和对自己表现的自我评价。

  3. 不才敢怨吾年少,抱恨谁怜主圣明。
    “不才”在这里可能指自己能力不足,或者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什么才能。“敢怨吾年少”意味着作者敢于抱怨自己年轻时的不足,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但还没有完全实现。“抱恨谁怜主圣明”则是说由于自己年幼无知,无法理解或欣赏主上的英明,感到遗憾和无奈。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能力和见识的不满,以及对主上英明的不理解和遗憾。

  4. 归去又应来万里,草茅偏动祝尧声。
    “归去”指的是诗人回到家乡或离开京城。“又应来万里”意味着诗人再次来到京城或其他地方,距离可能会更远。“草茅偏动祝尧声”中的“草茅”可能指的是偏远的地方或简陋的环境,而“祝尧声”则是指为皇帝祈福的声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或远离京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参与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在长安感受与思考的作品。通过描述自己进京的情景、内心的矛盾和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作者对自己才华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朝廷和社会的观察。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京城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个人成长与国家治理的双重关注,以及对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