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公侍儿袅参差,肉香竹孔调疾迟。
低昂无字有呼吸,鹿卢双茧同牵丝。
忽如高雁叫寒水,珍珠一串松喉起。
入耳穿心散骨毛,销魂况剪秋瞳子。
老妇琵琶无足怜,赋箫娱疾徒子渊。
转喉合律亦聊尔,撮舌清啸怀孤鸾。
长绕空山疑界裂,折作同心方胜叠。
咽如流泉写石罅,细缚飞云入蚊睫。
嗟予久客积愁绪,一旦闲情都有处。
竦然病骨醉馀苏,叫起顽仙听凤语。

【注释】

郭公侍儿:即侍儿。袅(náo):轻盈。肉香:指人声,肉香即人的肉香。竹孔:指乐器笛子。调疾迟:指声音调子高。鹿卢双茧:指《双节序》的双节乐音。双茧即二弦,一弦为上,一弦为下。牵丝:指拉弦。高雁叫寒水:比喻音乐高亢激越。珍珠一串松喉起:比喻歌声悠扬宛转。秋瞳子:秋天的眼睛,这里指秋天的景色。老妇琵琶无足怜:指琵琶声哀婉动人。赋箫娱疾徒子渊:《论语·雍也篇》载,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朋友从远方来,自己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生气,是君子。这里指听歌的人。转喉合律亦聊尔,撮舌清啸怀孤鸾:语出《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而学之者谓之道已。”这里指听曲的人随着曲子的节奏而唱歌。长绕空山疑界裂,折作同心方胜叠:形容歌声绕梁不绝。咽如流泉写石罅,细缚飞云入蚊睫:形容歌声悠扬宛转如同泉水流淌,细如飞云入蚊睫。嗟予久客积愁绪,一旦闲情都有处:感叹自己长期在外漂泊,心情郁结,现在忽然找到可以排解忧愁的途径了。竦然病骨醉馀苏,叫起顽仙听凤语:形容酒后精神恍惚,好像听到了天上的凤凰在歌唱。

译文:

郭公侍儿袅参差,肉香竹孔调疾迟。

低昂无字有呼吸,鹿卢双茧同牵丝。

忽如高雁叫寒水,珍珠一串松喉起。

入耳穿心散骨毛,销魂况剪秋瞳子。

老妇琵琶无足怜,赋箫娱疾徒子渊。

转喉合律亦聊尔,撮舌清啸怀孤鸾。

长绕空山疑界裂,折作同心方胜叠。

咽如流泉写石罅,细缚飞云入蚊睫。

嗟予久客积愁绪,一旦闲情都有处。

竦然病骨醉馀苏,叫起顽仙听凤语。

赏析:

此诗共五十六句,以“竹肉行”为题目,描写了一幅美妙的音乐图画,描绘了一位歌女唱曲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音乐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诗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音乐文化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第一句“郭公侍儿袅参差”,描述了歌女身姿袅娜的样子,使人产生一种视觉上的美感。第二句“肉香竹孔调疾迟”,则进一步描述了音乐的节奏感,让人感到节奏明快、欢快。第三句“低昂无字有呼吸”,则描绘了歌声中的高低起伏与呼吸之间的关联,让人感受到音乐的韵律美。第四句“鹿卢双茧同牵丝”,则将歌声比作双节乐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两段不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第五句“忽如高雁叫寒水”,则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歌声高昂激越的特点,让人联想到高山之上高飞的雁群。第六句“珍珠一串松喉起”,则用宝石串比喻歌声悠扬宛转,如同珍珠般珍贵。第七句“入耳穿心散骨毛”,则进一步描绘了歌声的穿透力,仿佛能穿透心灵深处,直达骨髓。第八句“销魂况剪秋瞳子”,则用秋瞳子比喻歌声的美好,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第九句“老妇琵琶无足怜”,则以老妇弹奏琵琶为例,暗示了歌声的悲哀与无奈。第十句“赋箫娱疾徒子渊”,则以赋箫者为例,展现了他们为疾病患者带来欢乐的情景。第十一句“转喉合律亦聊尔”,则表示尽管歌曲可能不符合某些规律,但仍然值得聆听。第十二句“撮舌清啸怀孤鸾”,则通过撮舌清啸的方式,表达了歌者的深情厚意。第十三句“长绕空山疑界裂”,描绘了歌声在空中回荡的景象,仿佛山岭之间被撕裂开一条缝隙。第十四句“折作同心方胜叠”,则用同心方胜来形容歌声的优美,如同精美的工艺品一般。第十五句“咽如流泉写石罅”,则用泉水的流动来比喻歌声的流畅与自然。第十六句“细缚飞云入蚊睫”,则用细绳捆绑飞云来比喻歌声的细腻与轻盈。第十七句“嗟予久客积愁绪”,则表达了诗人长时间在外飘泊的孤独与寂寞。第十八句“一旦闲情都有处”,则表示在这一刻找到了排解忧愁的途径。第九十一句“竦然病骨醉馀苏”,描绘了诗人在听完歌曲后感到精神焕发的情景。第十九句“叫起顽仙听凤语”,则用顽仙人听凤凰叫声来比喻听到歌曲后的心情愉悦。第二十三句“竹肉行”,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即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最后两句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与升华,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音乐的热爱与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