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坐清夜,摊书共草堂。
疏砧秋思早,微雨客衾凉。
鸡黍成良晤,风波忽异乡。
羁愁稍披豁,触目见琳琅。
【注释】
(1)秉烛:持着蜡烛。
(2)草堂:草屋,这里指张幼于家的房子。
(3)砧:古代一种击打乐器,形似石墩,有孔,用木槌敲打发出的声音。
(4)鸡黍:鸡肉和黄米饭,泛指家常饭菜。这里是形容主人的招待。
(5)琳琅:本指美玉声,这里借指各种美好的器物。
(6)披豁:开豁,舒畅。
【译文】
手持蜡烛坐在清夜中,摊开书籍与草庐共话。
稀疏的砧声秋意早,微雨中客床凉风入骨。
鸡黍成宴,久别重逢,风波突至,身在他乡。
羁旅愁怀稍得宽慰,美景触眼皆是琳琅。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雨中留宿张幼于家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及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首句”秉烛坐清夜”描绘了一幅静谧、幽深的画面,诗人在夜晚中手持蜡烛,独自坐着,这给人一种静谧、深沉的感觉。
二句”摊书共草庐”,描绘了诗人与张幼于一起分享书本的场景,这既表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也反映了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三句”疏砧秋思早”,诗人以”疏砧”这一意象,传达出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而“秋思早”则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岁月流逝的感慨。
接下来四句”微雨客衾凉”,描述了微雨中的客人被寒冷的被子包裹着的情景,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助。
五、六句“鸡黍成良晤,风波忽异乡”则展现了诗人因故离开家园来到异乡后所经历的种种波折和变化,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最后两句”羁愁稍披豁,触目见琳琅”,通过”披豁”一词,传达出了诗人对过去种种烦恼的释怀与解脱,而“琳琅”则形象地描绘了眼前的景物之美、景色之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