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树为莲座,鸣螺集梵筵。
不知成佛后,犹记下生年。
义岂因文字,心难灭世缘。
闲来林下坐,亦是小参禅。

浴佛日同汪公干李季常邓君肃黄公补梁少仲林开先过小东林

浴佛日,与汪公等一起在小东林中修行。 隐树为莲座,鸣螺集梵筵。

不知成佛后,犹记下生年。

隐士隐居于此,以树为莲座,鸣螺聚集于梵筵。 他不知道成佛之后,还记念自己的下生年岁。 他的义理并不是因为文字而成,心性难以灭除世缘。 闲暇时坐在树林下,也是小参禅。

注释:

  1. 浴佛日:佛教节日之一,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天人们会沐浴、施食,祈求佛的加持。
  2. 汪公:指汪华,唐代人,曾任闽州刺史,治理地方有方,深得民心。
  3. 李季常:李翱,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4. 邓君肃: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事。
  5. 黄公补: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事。
  6. 梁少仲: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事。
  7. 林开先:不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事。
  8. 小东林:位于福州市区,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

译文:
浴佛日那天,我与汪华等人一同来到了小东林,开始修行。我们隐树为莲座,鸣螺聚集于梵筵。虽然我们已经成佛,但仍然记得自己的下生年岁。我们的义理不是因文字而生,心性也难以消除世缘。闲暇时坐在树林下,也是一种小参禅的方式。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修行生活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小东林的描述,展现了隐士们修行的场景。他们隐树为莲座,鸣螺聚集于梵筵,象征着他们的清净和虔诚。然而尽管他们已经成佛,仍然记得自己的下生年岁,表达了他们对世俗生活的眷恋和对成佛后的执着。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即义理非因文字而生,心性难以灭除世缘,以及他们在闲暇时坐在树林下进行的小参禅活动。这些内容都体现了隐士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超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