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久已徂,方策不俱逝。
大者载诗书,遗烈播无际。
猗嗟德不泯,文章亦相俪。
吾观三五迹,旷代若同世。
区区汉唐来,群儒犹善继。
葳蕤竹素间,君相赖攸济。
皇朝属全盛,光重施来裔。
自非良史才,大业有瑕翳。
愿言见作者,缀缉列凡例。
纷纶括群典,俶傥袭六艺。
言文行则远,斯理良匪细。
惓惓告在位,秉笔当勿替。

【注释】

徂(cú):往,去。

方策:《诗》、《书》等典籍的总称。

猗嗟(yī jiē):感叹词。

三五迹:指三皇五帝的遗踪和事迹。

区区汉唐来:指汉、唐以后的儒生学者。

葳蕤(wēi xī):繁茂;葱茏。

自非:不是。

良史才:优秀的史官。

作者:著作的人,这里指史官。

辄(zhé):就。

列凡例:编成《通志略》的序言。

俶傥(chù tǎng):超脱不凡。

斯理:这个道理。

惓惓(juàn juàn):殷切恳切的样子。

秉笔:执掌笔墨,指做史官。

勿替(wù tì):不要改变。

【赏析】

《通志略序》,是作者为《通志》所写的一篇序言。这篇序言以《通志略》的体例和内容为中心,从历史的角度对历代史书进行了评论,指出了史书的得失,提出了史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言见作者,缀缉列凡例”的思想。

全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论述史书的演变及史家的作用。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评论《春秋》、《史记》等史书的成就与不足。

第三部分(后六句):提出史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部分(最后六句):表明自己的写作目的和态度。

【译文】

圣王早已去世,《周易》、《尚书》等典籍不全都消逝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诗歌、书籍,这些典籍所载载的遗烈传播的范围非常广大。

我感叹那些德业不泯的人,其文章也相互呼应。

我看三皇五帝的历史事迹流传千古,好像和当代人一样。

从汉、唐以后,儒生学者们仍然继续发扬光大。

他们繁茂的竹子间,君王和宰相都依赖着他们。

在当今的朝廷,国家处于全盛时期,光大的事业由后来的子孙继续。

如果不是有优秀的史官,那么这些大事业都会有瑕疵和污点。

希望见到著史的人,将他们编写成一部《通志》,并列出它的凡例。

广泛搜集各种典籍,继承和发展了《诗》、《书》等经典著作。

文章写得好,人们就会认为他的学问远大而高尚,这样的道理并不细小。

恳切地告诉当权的大臣们,掌好笔杆子,千万不要放弃职责。

【创作背景】

宋元符三年(1098),苏轼在任徐州太守时,曾作《读李太白集因书卷后》一诗,称赞李白的文章:“文如泉流,不择地可流;文如江海,不择地可纳。”此诗即作于此前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