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曾见省南东,寓远翛翛倚碧空。
岂谓微垣施巧匠,亦移蓬岛入新丰。
双凫晓浥花间露,独鹤时鸣竹外风。
最是仙郎无一事,洗心高坐玉壶中。
诗句释义与赏析
《听鹤亭和韵》鉴赏分析
- 诗歌原文
小山曾见省南东,寓远翛翛倚碧空。
岂谓微垣施巧匠,亦移蓬岛入新丰。
双凫晓浥花间露,独鹤时鸣竹外风。
最是仙郎无一事,洗心高坐玉壶中。
- 注释与译文
- 注释:
- 小山:指诗人所处之环境或景致。
- 省南东:指某个行政区划的东南方向。
- 寄远翛翛倚碧空:形容诗人远离尘世,独自倚靠在广阔的天空之下。
- 岂谓微垣施巧匠:意指诗人对那些巧妙的建筑或布局感到惊讶。
- 蓬岛: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 新丰:古代地名,这里指一个美好的所在。
- 译文:
在小山之中,我曾见过位于省南东侧的风景,远离世俗繁华,独自倚靠在碧空之下。谁能想到,那些精巧的建筑师竟然将蓬莱仙岛搬移至此,营造出一个崭新的地方?早晨时分,两只白鹭在花丛之间沾着露珠;傍晚时分,一只孤鹤在竹林之外发出悠扬的鸣声。然而,最令我欣赏的还是那位仙郎,他从未有过任何杂念,只是静静地坐在清澈的玉壶中修行。
- 诗歌鉴赏
- 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之中。
- 首句“小山曾见省南东”奠定了整个诗歌的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空间感和时间感。
- “寄远翛翛倚碧空”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超然,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热爱。
- 诗中的“岂谓微垣施巧匠,亦移蓬岛入新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赞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双凫晓浥花间露,独鹤时鸣竹外风”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最后一句“最是仙郎无一事,洗心高坐玉壶中”更是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心灵的升华。
- 诗歌创作背景
- 霍与瑕作为嘉靖年间的进士,曾在不同地方担任过知县和佥事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 《听鹤亭和韵》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担任官职期间,看到或听闻某些美好事物后有感而发。
- 诗人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 名家评析
- 明末清初文学家、思想家李贽认为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思考。他认为诗人不仅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之美,还能够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及这首诗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深厚的哲理,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
- 现代学者张文显在《中国美学史》一书中也将这首诗列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他认为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
- 诗歌影响
- 《听鹤亭和韵》在历史上被多次传抄和传播,成为了文人墨客竞相效仿的对象。许多后来的诗作都受到了这首诗的影响,其中不乏模仿之作。
- 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 该诗在后世也被广泛引用和改编,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例如,在电影《倩女幽魂》中就有一句台词:“人间如梦何须求”,就源自于此诗中“亦移蓬岛入新丰”的意境。
- 诗歌启示
- 《听鹤亭和韵》不仅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作,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和哲学的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领悟到生活中的美好往往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平静与淡泊,以及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诗中的“洗心高坐玉壶中”启示人们要有一颗清澈透明的心,不被外界纷扰所影响,保持自己的本色和初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 这首诗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用心去感受和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美好。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