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东征孔棘。
方伯维之,饷馈有绎。
四月之夏,柘林为逆。
薄于城下,民罹其贼。
脂民肝骨,远迩躅踯。
峨峨大舰,烧焚靡孑。
方伯图之,毕举群策。
以佐元老,驱除荡涤。
是底嘉绩,危城以磐石。

【注释】

  1. 暮春三月:暮春,指晚春。三月,农历三个月后,即初夏。
  2. 东征孔棘:孔棘,形容路途艰难。
  3. 方伯维之:方伯,古代官名,这里指州郡长官;维之,助其成事。
  4. 饷馈有绎:饷馈,赠送财物。绎,丰富。
  5. 四月之夏:四月,农历四月之后,即夏季。
  6. 柘林为逆:柘林为阻,意思是军队在柘林驻扎下来。
  7. 薄于城下:薄,逼近。
  8. 脂民肝骨:脂,通“脂”,肥肉。肝骨,比喻人民遭受的苦难。
  9. 远迩躅踯:远迩,远近。躅踯,形容百姓惊恐不安。
  10. 峨峨大舰:峨峨,高大的样子。
  11. 烧焚靡孑:烧,焚烧。靡孑,没有留下一个。
  12. 方伯图之:图,谋划,筹划。
  13. 毕举群策:毕,尽、全。
  14. 佐元老:元老,尊称年高德高的大臣。
  15. 驱除荡涤:荡涤,清除污秽、邪气。
  16. 是底嘉绩:这是最好的成绩。
  17. 危城以磐石:磐石,坚固如山石的城垒。
    【译文】
    暮春三月,我奉命出征东面的道路十分艰险。州郡长官尽力辅助我完成使命,提供丰厚的军饷和物资。四月的夏天,大军在柘林驻扎下来,百姓饱受煎熬。我军烧毁了许多战船,敌军被我们击败。方伯竭尽全力筹划战略,全力以赴帮助元老,彻底铲除了敌寇。我们取得了最好的成绩,使得城池稳固如同磐石一样不可动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杜方伯入觐时所作。杜方伯,字子中,号东山居士,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曾任夔州刺史,世称杜夔州。此诗写送行的场面及诗人对杜方伯的勉励之意。
    诗的前四句写饯宴情况。开头两句点明饯宴的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饯宴的情况。“暮春三月”、“方伯维之”表明饯宴是在初夏时节举行的,而“饷馈有绎”则表明饯宴十分丰盛豪华。这两句话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从第五句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诗人着力描写的部分。“四月之夏”一句承前启后,既交代了季节,又暗示了即将面临的战斗。“柘林为逆”一句说明军队已经驻扎下来,而“民罹其贼”一句则表明百姓正受到敌人的侵害,生活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这两句话一反前面豪迈的气势,转而表现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气氛。这种气氛是由以下各句进一步渲染而成的:“脂民肝骨”、“远迩躅踯”、“峨峨大舰”、“烧焚靡孑”。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战争造成的惨状的,它们使全诗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最后四句,则是对前面所写内容的总结。“方伯图之”两句是对前面所说饯宴豪华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杜方伯入朝的鼓励。“毕举群策”一句是对前面所说军队准备充分、斗志旺盛的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对方伯入朝能够提出好的建议的心愿。最后“是底嘉绩”一句是全诗的总结语,它不仅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而且也是对杜方伯的期望。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既有具体形象的刻画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二者结合紧密,浑然一体;二是语言简练精当,富有表现力,既有豪迈壮阔的气势,也有沉郁凝重的情感;三是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先叙事后议论,最后总结收束,脉络井然,有条不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