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出,黄河清。多士生,邦家祯。多士思皇,元老虑四方,九重垂裳。
南暨遐荒,莫敢不来王。猗欤休哉,万寿无疆。
【注释】
圣人:指君主。黄河清:黄河水变清,比喻太平盛世。多士:众多有德之士。《论语·泰伯》:“子谓仲弓,‘有父在,如之何?’曰:‘不仁者如之何?’”这里指贤人。生:出现。邦家祯:国家的吉祥。思皇:思念皇上。元老虑四方:元老大臣为国家的安定而担忧。九重垂裳:皇帝的衣带下垂,象征天下太平。南暨遐荒:远至南方边远的地方。来王:归顺。猗欤休哉:多么美好啊!猗欤:美的样子。休哉:美好的样子。万寿无疆:寿命长久,没有穷尽。万寿:祝人长寿的话。
【译文】
君主圣明啊!黄河的水也变得清澈了。众多的有德之人也纷纷出现了,国家因此而吉祥。贤人们想念皇上,那些老谋深算的大臣们也为国事操心,担心四方有变,皇帝的衣带下垂,象征天下平安无事。
远方的人啊,不要害怕来归顺;君王啊,是多么的美好!长寿无量!
赏析:
《尚书·君牙》载:“惟十有二年,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三年,四海遏密九奏。五载,四海遏密八音九奏。”此诗即写于周成王十三年(前1052年),诗人以“圣人出,黄河清”开头,描绘了一幅太平景象。
周成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的一个全盛时代。当时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人歌颂这一盛世,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高度概括和理想化的反映。
“黄河清”,是古人认为天旱祈雨、河水变清的一种吉祥征兆。但此处诗人并非单纯描写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这一现象,进一步赞美成王统治下的太平盛世。“河清海晏”,本是形容国泰民安的景象;然而,诗人却将其提升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从而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成王所建立的西周王朝的崇敬之情。
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将这一太平盛世描绘得更加生动具体。他首先写道:“多士生,邦家祯。”这里的“多士”指的是众多有德之士,他们因成王的英明而得以重见天日;而“邦家祯”则表示国家因此而呈现出吉祥之兆。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成王治理下的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之情。
紧接着,诗人又写道:“多士思皇,元老虑四方,九重垂裳。”这里的“思皇”指的是众多有德之士怀念成王;“元老虑四方”则是说老臣们为国家的安宁而忧虑;“九重垂裳”则是指皇帝的衣带下垂,象征天下平安无事。这几句话共同勾画出了一个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美好画面。
诗人以一句“南暨遐荒,莫敢不来王”作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远方的人们也都纷纷前来归顺成王,不敢再有违抗之心。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成王统治下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成王所建立的西周王朝的深深敬仰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结构紧凑严密。它既通过赞美成王所建立的西周王朝的繁荣昌盛来表达诗人的理想追求,又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烘托这一理想境界的美好与祥和。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这一理想境界的崇高地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