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于吾何为乎,君之危兮臣羞矣。天之于世何为乎,龙之亢弓鲸凌耳。
女娲之肠何如共工之头,不周山崩天地圮。麟驺同贤者避世,以兵毒人唯虎兕。
苍生肉腐不足食,胾斫衣冠充俎几。嗟德之生以植良,不惟植良遹以理。
不能使世之皆禹稷而无羿奡兮,虽德之生乃可耻。
【注释】
德戊子: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脱悍帅之难:脱脱任知州时,曾因事得罪权臣,后被调离徐州,苏轼作诗送别。
天之于吾何为乎,君之危兮臣羞矣。
天对于我(你)是干什么呢?你的危难(困境)啊,使我(感到)惭愧(羞耻)。
天之于世何为乎,龙之亢弓鲸凌耳。
天对于这世界(或人间)又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呢?就像龙亢弓、鲸冲天那样,威猛无比。
女娲之肠何如共工之头,不周山崩天地圮。
女娲的肠子怎么能跟共工的头相比,不周山倒塌,天地坍塌。
麟驺同贤者避世,以兵毒人唯虎兕。
麒麟和善马一起逃避世间的纷扰,用兵祸伤害人们只有凶恶的虎与凶猛的犀牛。
苍生肉腐不足食,胾斫衣冠充俎几。
老百姓的尸体腐烂,连吃的都没有了,只有将衣服割开,作为祭祀品放在祭器里。
嗟德之生以植良,不惟植良遹以理。
可惜我活着就是为了培植好人,不是为了培植那些邪恶的人而让天下大乱。
不能使世之皆禹稷而无羿奡兮,虽德之生乃可耻。
不能让世上的人都像大禹和稷下先生那样没有射日的英雄羿和造箭的巧匠奡,即使有了德行也会让人感到羞耻。
【赏析】
此诗作于苏轼赴京途中,在徐州告别知州脱脱之际。前两章写脱脱遭权臣排斥贬职,自己则要随他离开;三、四章感叹天道无情,社会黑暗,同时表示自己要力挽狂澜,挽救时局。全诗愤慨激昂,慷慨悲壮。
开头二句“天之于吾何为乎,君之危兮臣羞矣”,是说:老天对我有什么要求呢?你的危难啊,让我感到惭愧!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脱脱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天之于世何为乎”,接着诗人就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天对这世界到底有什么要求呢?难道只是为了让龙亢弓、鲸冲天吗?这里的“龙”指代帝王,“亢弓”即拉满弓箭,“鲸”指巨鱼,都喻指皇帝。诗人认为,皇帝的威严应该如同龙一样威武雄壮、震慑四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连一只鲸鱼也不如。“不周山崩天地圮”,意思是说,连不周山都崩塌了,天地都坍塌了,可见皇帝的统治是多么的荒谬可笑!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强烈的愤怒情绪。
接下来“女娲之肠何如共工之头,不周山崩天地圮”两句,继续抒发诗人的感慨。他认为女娲补天的神通广大,但与共工相比还差得远呢。因为不周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了,天地都被毁坏了,这都是因为天子的暴政造成的呀!这里的“共工”指共工氏,他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他怒触不周山,使得天柱折断,地轴歪斜,导致洪水泛滥,百姓遭殃。诗人在这里借用共工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
“麟驺同贤者避世,以兵毒人唯虎兕”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担忧。他认为那些真正的君子都选择了隐居,远离了世俗的纷争。但是,即使是他们这样的君子,也不能免于战争的摧残。因为他们只能使用武器,而武器是用来对付敌人的,所以只能用来对付别人。这里的“麟驺”指麒麟等吉祥的动物,用来比喻那些真正有德行的人才。而“虎兕”则是两种猛兽的名称,用来比喻那些残暴的统治者。这四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最后两句“苍生肉腐不足食,胾斫衣冠充俎几”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困苦的忧虑。他认为,老百姓的身体已经腐烂了,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些衣物可以用作祭祀品。这里的“苍生”指广大的百姓,“胾”是一种古代祭祀用的牲口,“俎”则是用来摆放祭品的器具。这些诗句反映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感受和对统治者冷漠无情的愤懑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脱脱和诗人自己命运的描写,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