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革频为患,朝廷屡出师。
未通秦郡邑,空望汉旌旗。
使者徵求急,将军战伐迟。
似闻哀痛诏,不独问疮痍。

【注释】

时事:即“时事诗”。

征讨:讨伐。

未通秦郡邑,空望汉旌旗:没有打通通向奏朝的道路,只是远远地看到汉军的旌旗。

使者徵求急,将军战伐迟:指朝廷的使者催办紧急,而将军们却迟迟不动。

哀痛诏:皇帝下诏书哀悼死者。

疮痍:创伤、创伤;比喻国家遭受的祸乱和苦难。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所作,当时他正在长安,对国家形势非常关心。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朝廷频繁用兵,战争不断,但未能攻破奏朝;后四句写朝廷使者催促出兵,但将军们迟迟不发。末两句点出这是一首“时事诗”,以抒发自己对国事的忧虑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平易,但感情真挚、深沉,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疾苦,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目睹时局动荡不安之际所写下的一首反映时事的诗。

第一联:“兵革频为患,朝廷屡出师。”这两句诗概括了当时战争频繁,朝廷不断派兵征讨的局势。其中“频”字表明战争的频繁发生。

颔联:“未通秦郡邑,空望汉旌旗。”这两句进一步描写了当时战事的艰难,朝廷派出的军队还没有到达奏朝境内,只远远地看到了汉军旌旗。这里“空望”一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失望,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徒劳无益。

颈联:“使者徵求急,将军战伐迟。”这两句诗描绘了朝廷使者催促出征,而将领们却迟迟不发的情况。这里“使者”与“将军”形成对比,一方面是朝廷的使者急于求成,另一方面却是将军们行动迟缓。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战争的拖延和无能,以及人民的疾苦。

尾联:“似闻哀痛诏,不独问疮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切。在这里,“哀痛诏”指的是皇帝下诏书哀悼阵亡将士,“疮痍”则是比喻国家遭受的灾祸和困难。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希望朝廷能尽快平息战乱,恢复安宁。

这首诗通过对时事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以及对祖国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