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林茅屋绝炊烟,秋草当门尽废田。
野老无牛无子息,里胥犹索赡军钱。

【注释】

荒林:荒凉的树林。茅屋:茅草盖的房屋。绝炊烟:没有炊烟。废田:荒芜的田地。野老:农村老人。子息:后代子孙。里胥:乡吏。赡军钱:供给军队费用的钱。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深秋时节经过一片荒芜的农田,看到农人无牛耕田,无子女承嗣,而乡官仍然催索供军费之钱,感慨万千。全诗从眼前景象落笔,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荒林茅屋绝炊烟”,点出了时令是秋天,也表明诗人此时已来到偏僻的荒山僻岭,远离了繁华热闹的城镇,进入了静谧、清冷的境地,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无炊烟”与前面的“绝炊烟”相呼应,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冷落;“荒林”“茅屋”又为后面“废田”“野老”做了铺垫,渲染了萧条气氛。

首联两句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为第二联作了很好的铺垫。

“秋草当门尽废田”,是说门前的秋草已长到齐膝,把田野也淹没了,这一句写出了农民的辛酸,也为后文写“野老无牛无子息”作了进一步铺垫。

“野老无牛无子息”,是说村里的老人没有牛耕田,也没有儿子继承家业,这一句既写出了农民的困苦生活,又写出了社会的黑暗,为下文写“里胥犹索赡军钱”作了铺垫。

“里胥犹索赡军钱”,是说乡官还索要供给军费的钱,这一句既照应了上句的“野老”,又照应了下篇的开头,同时照应题目中的“旧”。

此诗前半部分描写了荒林茅屋和秋草满地等景色,表现了诗人对于当时人民生活的同情以及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后半部分直接揭示了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指出这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暴虐造成的。全诗以景起兴,由眼前的景象想到更遥远的过去,再联系现实,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情况。此诗语言简洁明快,结构严密紧凑,层次分明,富有民歌风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