鲛人织绡翡翠宫,骊珠滴露垂玲珑。
老禅定起写秋影,空山月转双梧桐。
忆昔初移大宛种,苜蓿榴花俱入贡。
蓬莱别馆绿云深,太液晴波水晶重。
贝南之国昙所居,生纸颠倒长藤枯。
墨池秃尽白兔颖,天风吹堕青龙须。
祇园马乳秋初熟,点缀鹅湖云一幅。
醉草犹疑怀素狂,寒梅顿觉华光俗。
野棠千尺手所栽,兵戈芜没同蒿莱。
日斜对画独回首,诗成谁置西凉酒。

【注释】

①题璋:在玉器上题写。

②鲛人:指海中鲛人,传说中能织绡。

③翡翠宫:以翡翠装饰的宫殿。

④骊珠滴露垂玲珑:用骊山出产的珍珠做成的珠帘下垂如玉雕般玲珑透亮。

⑤老禅定起:指僧人静坐入定时的景象。

⑥秋影:秋天的景象,如秋水、秋月等。

⑦大宛种:指汉代从西域引进的葡萄。

⑧蓬莱别馆:蓬莱阁的别馆。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之一,常与神仙相联系。

⑨绿云深:指绿色的云层深处,常用以形容山高而幽深。

⑩贝南之国昙所居:指贝多罗国的昙摩耶。贝多罗,古印度地名,梵语为“Bhadra-kalyana”;“昙摩耶”是该地国王的名字。

?生纸:未加工的纸。

?墨池:砚台,用来研墨。

13天风吹堕:被天上吹落。

④祇园马乳:指祗园寺中的马乳。

⑤点缀鹅湖:用鹅湖的景色来点缀。

⑩醉草:指喝醉后写的字。

⑩寒梅:指梅花。

⑩野棠千尺手所栽:指作者亲手栽种的棠树。

⑩兵戈芜没同蒿莱:指战乱后荒芜凋敝的景象。

17日斜:太阳西斜。

18西凉酒:指西域的名酒。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小诗,诗人以简括的笔触描绘了西域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异域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以自然景物为主,意境开阔,语言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

开头两句,点明题目中的“所藏”,说明所咏之物为墨蒲萄。接着两句,描写墨蒲萄的产地。首句说“鲛人”,即海中鲛人,他们能织出像丝一样的绡,色彩绚丽如翡翠;次句说“骊珠滴露垂玲珑”,用骊山出产的珍珠做成的珠帘下垂如美玉雕琢而成,光彩夺目,令人赞叹不已。这两句既写产自何处,又写其质地和光泽,生动地勾画了墨蒲萄的美丽形象。第三、四句写墨蒲萄的生长环境。“老禅定起写秋影”,指僧人静坐入定时的景象;“空山月转双梧桐”,则是指墨蒲萄生长于空山之中,月光下,两棵梧桐树在轻转。这两联写景工丽,富有诗意,将墨蒲萄的优美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五联写诗人回忆过去在西域的生活。“忆昔初移大宛种”,说的是当年从西域引进葡萄种植技术时的情景;“苜蓿榴花俱入贡”,则是说葡萄成为朝廷贡品时的场景。这一联写出了葡萄种植的历史渊源和当时的政治背景。第六联转入写西域的自然环境。“蓬莱别馆绿云深”,指的是蓬莱阁旁别馆的景色;“太液晴波水晶重”,则是形容御苑中的湖泊清澈见底,宛如水晶一般晶莹剔透。这一联描写了西域的美景以及它给人带来的愉悦心情。第七联又回到咏物上来,“贝南之国昙所居”,指的是贝多罗国的昙摩耶;“生纸颠倒长藤枯”,则是说生纸被翻倒,长藤枯萎的景象。这一联写出了墨蒲萄的形态特征。第八联再写墨蒲萄的特点:“墨池秃尽白兔颖”,“墨池”代指墨蒲萄的根部,“秃尽”是说它已经没有了根须,只剩下白色的茎干;“白兔颖”则是指它的茎干细长如同兔子的毛一样。第九联进一步写墨蒲萄的特征:“天风吹堕青龙须”。这里把风比作青龙,将墨蒲萄比作青龙须,形象地写出了墨蒲萄的形状特点。第十联写墨蒲萄的用途。“祇园马乳秋初熟”,说的是只园寺中的马乳刚刚成熟;“点缀鹅湖云一幅”,则是用鹅湖的美景来点缀整个画面。第十一联写墨蒲萄给作者带来的乐趣。“醉草犹疑怀素狂”,意思是说,喝醉后的草书作品还是让人怀疑是不是怀素狂放不羁的风格;“寒梅顿觉华光俗”,则是说寒梅虽然美丽动人,但总感觉有点俗气。最后一句“野棠千尺手所栽”,意思是说,自己亲手栽种的野棠树有一千多尺高,现在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了。这一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又是对后文的铺垫,使整首诗歌更加完整。整首诗歌以自然景物为主,意境开阔,语言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人通过对墨蒲萄的描述,也间接表达了自己对西域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