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足石屋山,日午云未开。
披云出嵯峨,一啸畅孤怀。
酣卧松根石,非云与时垂。
褰裳涉楚津,谅敢为栖栖。
湘江泽久枯,赤子困途泥。
雨旸不时若,徵非阴阳谐。
正道义已沦,异说况复迷。
凭谁扬真风,时此一挽回。

赠方棠陵用陶饮酒韵

羁足石屋山,日午云未开。

披云出嵯峨,一啸畅孤怀。

酣卧松根石,非云与时垂。

褰裳涉楚津,谅敢为栖栖。

湘江泽久枯,赤子困途泥。

雨旸不时若,徵非阴阳谐。

正道义已沦,异说况复迷。

凭谁扬真风,时此一挽回。

【注释】

  1. 羁足:束缚的双足。石屋山:在江西吉安,有方塘之胜,故称。
  2. 日午:中午。云未开:指天空中没有云彩遮蔽阳光。
  3. 披云:推开云层。嵯峨:形容山高峻。
  4. 酣卧:酣畅地躺着。松根石:即石床,是古代的一种坐具。
  5. 非云与时垂:意谓不是云彩和时令的关系。
  6. 褰裳:提起衣裙。楚津:楚国的渡口。这里泛指渡口。
  7. 谅敢:当然敢于。栖栖:忧愁不安貌。
  8. 湘江:源出湖南境内。泽:通“泻”,指河流。久枯,长期干涸。
  9. 雨旸:雨和阳,比喻天气。不时若,不常,无定。
  10. 征:征象,征兆。阴阳谐:阴阳调和,指天时正常。
  11. 正道义:正义、道德。沦:被污蔑或埋没。
  12. 异说:不同的学说。况复迷:何况又迷乱了。
  13. 凭谁:依靠谁。扬真风:发扬正气,指弘扬正道。
  14. 时此一挽回:在这里能挽回一些什么。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流寓夔州所作。《杜诗详注》引《唐史》曰:“乾元二年冬,甫自秦州赴凤翔,道出鄜州,见左拾遗剑南留后严武,因往投之。”杜甫在严武的资助下,暂时安定下来,但不久又被迫离开。此诗作于他离开严武后不久。
    开头两句是写自己流寓夔州的艰难处境。“羁足”二字写出了自己身系羁旅、漂泊天涯的愁苦心情;“石屋山”三句,描绘出了夔州的险要地势,也反映了诗人流落此地,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披云”句写出诗人冲破重重阻隔,来到这山中的情景;“一啸”句,写出诗人旷达洒脱的性格;“酣卧”句,表明自己以山林为家的决心;“褰裳”句,则表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及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五、六两句写诗人在石屋山中的生活状态。“湘江”句点出夔州地处湘水流域,暗含了对国事的忧虑;“赤子”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并暗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
    七、八句,诗人由眼前的景而联想到历史,感叹时局的动荡。“正道义”两句,抒发了作者对当时朝政混乱、社会黑暗的感慨;“异说”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九、十句写诗人面对现实,深感无能为力。“凭谁”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正直之士的渴望;“时此”两句,则表明了他希望能有所作为的心情。
    全诗通过对夔州山川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时局动荡的感概,抒发了作者对正义事业的追求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