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本意宁于越,手捧天书拥玉骢。
巴蜀西来惊不定,咸阳东望烧成空。
因悲百室平遭戮,坐使三军转奏功。
为问晋时谭笑客,可能长剑静秋风。

以下是对张耒《感事二首》的逐句释义、译文、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1. 逐句释义
  • “中丞本意宁于越,手捧天书拥玉骢。”
  • 描述中丞的初衷是安抚南方,用手持着天书和坐骑玉骢来表达他的坚定信念。
  • “巴蜀西来惊不定,咸阳东望烧成空。”
  • 描述了从巴蜀来的使者因战乱而心神不宁,而咸阳东望却已是满目疮痍,一切都已化为灰烬。
  • “因悲百室平遭戮,坐使三军转奏功。”
  • 因为战争导致百姓家破人亡,使得军队的功绩也被否定,表达了深深的悲痛。
  • “为问晋时谭笑客,可能长剑静秋风。”
  • 询问那些在晋朝时期能够谈笑风生、享受平静时光的客人,他们是否还有这样的能力。
  1. 译文
  • 中丞原本想要安抚南方,他手握天书,身骑玉骢,充满了信心。
  • 来自巴蜀的使者因战乱而心神不宁,咸阳东望却已是满目疮痍,一切都已化为灰烬。
  • 战争导致百姓家破人亡,使得军队的功绩也被否定,表达了深深的悲痛。
  • 询问那些在晋朝时期能够谈笑风生、享受平静时光的客人,他们是否还有这样的能力。
  1. 关键词注释
  • 中丞:指宋朝的一位重要官员,负责地方治安和军事事务。
  • 天书:代表皇帝的命令或圣旨,象征着权威和尊严。
  • 玉骢:一种骏马,常用来比喻高贵的身份。
  • 巴蜀:指的是今天的四川地区,历史上是一个多事之地。
  • 咸阳:古都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曾是秦国的首都,也是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 百室:指许多家庭,这里指代被战乱影响的普通百姓。
  • 三军:指古代的军队,泛指国家的军事力量。
  • 因悲:由于某种原因而感到悲伤。
  • 谭笑客:指那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谈论政事的官员。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场景和人物心理,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 诗中的“中丞”象征着国家的统治者或领导者,他们的初衷是维护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然而,战争的结果却往往与初衷相反,使得统治者的权威受到质疑。
  • “巴蜀西来惊不定”,这句诗表达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安和恐惧。从巴蜀而来的使者因为战乱而心神不宁,这体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于战争的厌恶。

张耒的《感事二首》不仅是一首描写战争和战争影响的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思想和情感的历史诗篇。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氛围,还能感受到诗人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深深渴望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深切同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