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消烽火,边关罢檄书。
寒声惟鸟雀,野色但村墟。
石秃烧山后,崖明带雪初。
谁为筹国者,云物渺愁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1)

“西北消烽火,边关罢檄书。”“西北”指北方,这里指边塞;“消”,消除,消散;“罢”,终止,解除。“烽燧”是古代边防哨所,遇敌警则举火;“烽烟”即烽火。“销”指消散,消失。诗人描绘了边关的宁静,边塞烽火不再,边塞的军政文书也告终止。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

“寒声惟鸟雀,野色但村墟。”两句写景,点明了季节。“惟”“但”表转折。“寒声”指北风呼啸,“惟”字写出了风的凛冽;“唯鸟雀”指只有鸟儿在寒空中飞翔;“野色”指原野的颜色,“但”表让步,指出了原野的荒凉。“惟”“但”两字,一转一承,突出了边塞的萧条。

(3)

“石秃烧山后,崖明带雪初。”“石秃”是岩石被风雨冲刷剥落,露出下面的石块,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寒冷。“烧”指岩石被冰雪融化,露出下面的石块,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变化。“崖”指山崖;“明”是明亮的意思。“带雪”指山崖上覆盖着积雪,“初”表时间词。“石秃烧山后,崖明带雪初”两句写边关山岩上的景色,通过描写边塞的自然风光,烘托出边塞环境的恶劣。

(4)

“谁为筹国者?云物渺愁予。”诗人发出了疑问,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谁为”意为:是谁来为国家谋划呢?“筹国者”是指有远见卓识的人或者贤能之人。“云物”是云雾和景物,“渺”是远的意思。“愁予”意为:让我感到惆怅、忧愁。这两句诗人发出感叹,抒发了内心的愁苦之情。

【赏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写于安史之乱后期。当时诗人流寓夔州,心情郁结。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先点明地点——西北边关,再交代时间——傍晚。颔联以动衬静,以鸟雀的啼叫衬托出边关的寂静,以原野的荒凉衬托出边关的萧条。颈联由静而动,写边关的景色。尾联直接抒情,以反诘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全诗意境苍凉,情调沉郁。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诗多用对比,如“寒声惟鸟雀”与“野色但村墟”,“石秃烧山后”与“崖明带雪初”,“谁为筹国者”与“云物渺愁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