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见黄花发,孤樽思不胜。
关河秋后雁,风雨夜深灯。
留滞悲王粲,交游忆李膺。
相随少年子,走马猎韩陵。
【注释】
黄花:指菊花。思不胜:不胜悲愁。
王粲:汉末诗人,曾流寓荆州,后入曹魏。李膺:东汉名士。
韩陵:山名,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北。
【赏析】
《暮秋即事》一诗,以“暮秋”为题,却写尽深秋景色和心情;又以“即事”为题,却写出了人生之慨,感慨良多。
首句“十见黄花发”,点明时间是晚秋季节。“黄花发”,即菊花开花,是深秋的标志。“孤樽”句,写诗人饮酒的情景。“孤樽”,指独饮的酒杯。诗人独自举杯饮酒,不胜悲愁之感。这一句既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又渲染了气氛,烘托出诗人孤独无依、愁肠百结的心情。
颔联“关河秋后雁,风雨夜深灯。”紧承首联,进一步描绘出一幅凄苦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关河”,指边塞险要之地;这里指作者所在的边远地区。“秋后雁”,指秋天南飞的大雁。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季从北方飞往南方避寒过冬。诗人看到大雁南飞,想到自己客居异乡,不知何时归乡,内心充满了忧伤。“风雨夜深灯”,写诗人夜不能寐,借酒浇愁。风雨交加,天气阴沉,而灯下独酌,倍感凄凉,更添悲愁。
颈联“留滞悲王粲,交游忆李膺。”“留滞”“交游”都指作者客居异乡的生活。“悲王粲”,用汉末文人王粲的故事来说明自己漂泊异乡的苦况;“忆李膺”,用东汉名士李膺的故事来说明自己思念友人之情。王粲曾客居荆州,后被曹操征辟为官。但不久因触怒曹操,被遣回家乡。李膺则与窦武同朝为官,后来因为党争失败,遭到贬黜。两位文人的经历都和作者一样,都曾有过仕途的得意,也曾遭逢挫折。如今他们都已远离故乡,过着寄人篱下的客居生活,心中难免有感而发,因而产生“悲”和“忆”。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这两位文人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尾联“相随少年子,走马猎韩陵。”“相随”指陪伴着;“韩陵”,山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东北。“少年子”指年轻的男子。“走马猎韩陵”,典出《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章邯的故事。当时,楚军将领英布建议项羽乘胜追击,项羽不听;后来章邯引兵东归,项羽又不听谋士范增的意见,放虎归山。结果,秦军主力被消灭,项羽却被困垓下,最后兵败身亡。这里的“韩陵”,比喻边塞战场。诗人用典,意在表达自己虽然身居边地,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大事,渴望建功立业。这一联既表现了诗人对年轻一代寄予希望的心情,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国家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