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嵩山感故情,巍然碑石见题名。
当时若赋阳春调,独立中原和楚声。

【注释】

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县,宋时建为太学。元代改为嵩阳书院,学者称其为“嵩阳先生”。李宪副元树是宋代名相李纲之子,曾任中书舍人。元朝末年,他因反对蒙古统治者,被迫隐居于嵩山的嵩阳书院,自号“嵩阳处士”。题名:指碑上所刻的文字。阳春调:指《阳春白雪》乐章。和楚声:汉淮南王刘安好音乐,作《招隐士》之曲,被司马相如等奉奏,遂为“楚声”之始也。

【译文】

一到嵩山就感到了故人的情谊,巍然屹立的碑石映入眼帘,上面刻着当年的名字。

如果当时能赋《阳春白雪》般的乐曲,我一定会站在中原,高歌与楚地同声相应。

【赏析】

此诗为作者隐居嵩山时所作。诗人到嵩山后,先写了自己的感受。一开头即说到了“嵩山”,这自然引起了诗人的回忆: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金兵南侵,国势衰微之际,李纲以宰相身份力劝高宗迁都,不久就被贬谪,全家流离失所。诗人对这位抗金名臣十分仰慕,而如今他却隐居在这荒凉的嵩山之中,因此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接着诗人又写到了嵩山上著名的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古代有名的文化教育机构,李纲就是在这里当过官,并且还曾在这里讲学。所以,当他来到这里的时候,自然会想起当年在这里学习、讲学的往事。因此诗人说:“一到嵩山感故情,巍然碑石见题名。”这里用了一个“感”字,表明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当时若赋阳春调”,这是诗人想象中的过去,他设想自己在那时能够写出像《阳春白雪》这样的乐曲来。“独立中原和楚声”,是诗人的想象之词。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他能够在这样的年代里出现的话,他将会像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一样,能够独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使楚国的歌声和中原的声韵相合,产生出一种和谐的音乐来。这当然是诗人的理想,也是他的愿望。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感叹。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过去是十分留恋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隐居在这座荒凉的山里。因此,他发出了“当时若赋阳春调,我独何人到此时”这样无可奈何的感叹。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诗人的感情却是十分丰富的。通过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