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聊共蓟门秋,秋色凭陵倚槛收。
凉月只应留客醉,清砧何事捣乡愁。
漫怜宋玉空裁赋,谁似相如故倦游。
当席朱弦君独奏,惭予巴唱若为酬。
秋夕同林元培曾元鲁集李伯襄宅次伯襄韵
一尊聊共蓟门秋,秋色凭陵倚槛收。
凉月只应留客醉,清砧何事捣乡愁。
漫怜宋玉空裁赋,谁似相如故倦游。
当席朱弦君独奏,惭予巴唱若为酬。
注释:
秋夜与朋友们一起在李伯襄的宅院聚会,我们举杯共饮。秋天的景色在栏杆边展现。凉爽的月光只能让人沉醉其中不能回家,而那砧声却让人更加思念故乡。我不禁感叹宋玉的才情被浪费了,谁又像司马相如那样厌倦了世俗的生活呢?在座的朋友们都弹奏着朱弦琴,只有我一个人感到惭愧,因为我只能用《巴人》这样的歌曲来回应他们的演奏。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聚会场景,通过描绘秋日的美景、月光、砧声以及文人的感慨和自嘲,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感慨之情。
赏析:
此诗作于晚清光绪十六年(1890),时值甲午海战后,中国国势衰微,士夫多有感伤之意。诗题中的“蓟门”即指北京城北居庸关外的古称。
首联“一尊聊共蓟门秋,秋色凭陵倚栏收”,写秋意之浓。蓟门是古长城名,此处暗喻京城之景致。“一尊”指诗人自斟自酌,“秋”既点明季节,也暗喻国运,“聊共”表明诗人在寂寞中寻求慰藉。
颔联“凉月只应留客醉,清砧何事捣乡愁”,抒发思乡之情。“凉月”点出时节,暗示秋夜寒气袭人,“只应留客醉”意味着明月似乎在劝慰诗人不要归去。然而,“清砧”却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乡愁,砧声似乎在催促他早日回归故乡。这里的“留客”和“捣乡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纠结和矛盾。
颈联“漫怜宋玉空裁赋,谁似相如故倦游”,表达了诗人对才华被埋没的感慨。“宋玉”和“相如”均指古代著名的文人,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但最终却无人能超越他们的水平,这使诗人深感遗憾。这里的“空裁赋”和“故倦游”分别指的是宋玉徒然拥有才华,而相如却已经厌倦了官场生活。这种比较强调了诗人对才华被埋没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尾联“当席朱弦君独奏,惭予巴唱若为酬”,以自己的处境反衬他人的得意。“朱弦”是指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借指宴会上的乐器。诗人在宴会上独自弹琴,心中不免感到惭愧,因为自己的才能不如他人,无法与之相抗衡。“巴唱”则暗指诗人自己的歌喉,与其他人相比显得逊色。这里的“若为酬”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无奈和失落之情。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夜的聚会场景,通过对秋日景色、月光、砧声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更深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