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输百万入幽并,庚癸频呼细柳营。
见说东南翻巨浸,不闻钟鼓报新晴。
里闾丘赋年年尽,关塞烽烟处处惊。
即虑无秋妨国计,司农何以佐升平。

【注释】

甲寅:宋神宗熙宁二年。漕输百万:指调运大量粮食到幽、并等边地。庚癸:天干,指年号。细柳营:唐初置,在今河南开封西北。

见说:听说。东南:此处泛指中原一带。巨浸:大水。钟鼓:报时的铜钟和木鼓。新晴:晴天。里闾:乡里。丘赋:税赋。关塞:关口要塞。烽烟:烽火。惊:惊动。即虑无秋妨国计:担心没有秋天不能为国家提供粮食。司农:主管农业的官员。佐升平:帮助天下太平。

【赏析】

此诗作于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诗人任司农寺主簿。时值国家财政困难,诗人借“漕运”这一主题,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写国家财政困难,调粮入边,以解燃眉之急。“漕运”是古代政府为了解决各地的粮食供应问题而建立的制度,通过河运将粮食从产粮区输送到缺粮区。本诗前两句,正是写国家急需大批粮食入京,以保证京师及沿边各地的军政开支。诗人用“百万”两字,说明数量之多,反映出国家的困难程度;“入幽并”三字,写出了粮食要运往最需要粮食的地区,可见国家对这一地区的重视。“庚癸频呼细柳营”,细柳营是汉文帝所建的军营,位于长安城西,距京城不远。这句意思是说朝廷频繁下令调运粮食进边塞,这正像当年汉文帝派卫青去边塞一样。“细柳”二字,既点出了地名,又写出了军营的紧张状态,反映了朝廷对此事的重视和急切心情。

下面四句,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表达了他深切的关心之情。“见说东南翻巨浸”,这里所说的“巨浸”,是指长江、淮河等地的大水灾害,诗人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不闻钟鼓报新晴”,意思是说,自从大水过后,就再没听说有什么吉祥的事情传来。“不闻”与“见说”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灾情之重。

五、六两联写灾后的荒凉情景,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忧思。“里闾丘赋年年尽”,“里闾”、“丘赋”都指灾后的残破景象。“丘赋”即“租赋”,是国家向农民征收的一种税,“丘赋”完了,意味着农民无法交纳,这是农民破产的表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严重危机。“关塞烽烟处处惊”一句,描绘出边塞的荒凉与动荡不安的局面。“关塞”泛指边境地区。“烽烟”指边境报警的信号,这里用来比喻战乱和骚乱。由于大水之后百姓流离失所,加上边疆的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即虑无秋妨国计,司农何以佐升平”两句,诗人提出忧虑,担心秋季到来,国家仍无法解决粮食问题,那么司农(主管农业生产的官员)用什么办法来辅佐国家实现太平呢?

这首诗以“漕运百万入幽并”作为开头,然后依次写到“东南翻巨浸”、“不闻钟鼓报新晴”、“关塞烽烟处处惊”。最后归结为“即虑无秋妨国计”。全诗构思严密,结构谨严,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