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濡大泽布炎方,却望红云指帝乡。
但有攀辕填委巷,那堪把酒上河梁。
径花踏处如承露,台柏攀时尽染霜。
明发挂帆从此别,法星高耀紫薇傍。
【注释】
濡:沾湿。大泽:指黄河。《汉书·武帝纪》“(汉武帝)东巡海上,祠八神。至山东,祠泰山,然后西登长安”注引应劭曰:“东至会稽,为大泽。”
炎方:南方。帝乡:天帝所居的地方,即京城长安。
攀辕:指送别时拉着车辕挽留。委巷:街巷。
河梁:桥。
径花:路边的花草。承露:像捧承着露水一样。
台柏:台上的柏树。染霜:被霜染色,这里用柏树比喻皇帝的车驾。
法星:《尚书·舜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史记·五帝本纪》:“乃立羲和之相,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索隐》:“羲和主春,故日行东;夏官主夏,故月行西;殷主秋;周主冬。四官各有职掌,不相乱也。”这里借指天子的车驾。
紫薇:帝王的宫苑名。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王虞石侍御还朝之作。诗中写送别的场面,渲染出一种依依不舍、难分难舍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全诗以送别为中心,运用铺陈手法,层层展开,情景交融,感情深沉。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已”字写出了送别的时间。第二句描绘了送别的情景:只见那红云缭绕的长安城在视线里越来越近。第三句描写了送别时的场面:人们攀着车辕,争先恐后地挤满了大街小巷,连把酒上河梁都感到为难。第四句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象:路边的花丛踩上去就像捧着一层露水,而台旁的柏树枝叶繁茂,颜色已经染上了一层白霜。第五句写到了即将告别的那一天:明天就要挂帆远行,从此再不能相见,但希望皇上能够继续受到上天的护佑。最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自己的心情:虽然要远走高飞,但仍然心怀壮志,希望能早日为国家建功立业,报答皇上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