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万里志,终焉老一经。夕秀复朝华,孺子多早成。
老少不相及,时事亦变更。隐几静焚香,和墨书《黄庭》。
草莽无远图,不寐晨鸡鸣。兵食仰东南,怆然伤我情。
【注释】
和陶杂诗七首: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自号“陶居士”,故称。
束发:束发,古代指束起头发以待成年。
终焉:最后,最终。
老一经:经,这里指《论语》。
夕秀复朝华:夕秀(晚霞)又复(重到)朝华(早晨花)。
孺子:对儿童的称呼,孺子多早成:意思是说,小孩子大都很早地就长大了,这里指年辈小的人早些成家立业。
不相及:不相干,不相关。
时事:时代事务。
变更:变化更替。
隐几静焚香:隐几,坐席上。隐几焚香,即在坐席上静心焚香。
和墨书《黄庭》:和墨,用墨汁调匀书写。
草莽无远图:草莽,乡野间,指隐居之地。
不寐晨鸡鸣:不睡眠到天刚亮的时候,鸡就叫了。
兵食仰东南:兵食,战争与粮草。仰东南,向东南方向看,这里借指朝廷。
怆然伤我情:怆然,悲伤的样子。
【赏析】
此组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当时作者在京城长安做主考官。这组诗写诗人在长安任主考官期间的生活、心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束发志万里,终归老一经。”首两句写自己年轻时立志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最终却未能实现这个愿望。“终焉”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无奈与遗憾。
“夕秀复朝华,孺子多早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夕阳西下,晚霞满天,而朝日初升,花儿也开了。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时光逝去、人生易逝的感慨。同时,这两句诗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年轻时的奋斗与付出,以及后来的平淡与无奈。
“老少不相及,时事亦变更。”这两句诗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感慨。他认为,年轻人与老年人的想法不同,他们之间的观念也不同。同时,他也认为时代变迁太快,让人难以适应。这种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隐几静焚香,和墨书《黄庭》。”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闲暇之余的一种生活状态。他喜欢在书房里安静地坐着,焚香品茗,享受片刻的宁静。同时,他也喜欢用墨水书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这种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追求精神独立和个人自由的情怀。
“草莽无远图,不寐晨鸡鸣。”这两句诗是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描绘。他在草莽之中隐居,没有远大的志向,也不追求名利地位。他只希望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不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扰。同时,他也喜欢早起听到公鸡的叫声,这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这种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兵食仰东南,怆然伤我情。”这两句诗是诗人对朝廷现状的担忧。他认为国家的战乱和饥荒都来自朝廷的决策失误,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担忧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整组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既展示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