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风起天暮,开帙感双真。
绿藿偏倾日,芳梅未识春。
三秋深夜雨,百折岁寒身。
谁秉如椽笔,休令漫泯沦。
【注释】
节妇:守寡的妇女。义女:指为父母尽孝的女儿。杨侍御:即杨敬之,唐代诗人,字诚之。题:题诗。悲风:悲凉的秋风。天暮:天色将晚。开帙(zhì志):打开书本。双真:指双亲。绿藿(huò贺):绿茎上的花。藿,一种植物,可食。芳梅未识春:指梅花还未盛开。三秋:一年中的第三个秋天,这里借指冬天。百折:形容意志坚定。岁寒身:岁寒三友之一松树,比喻坚贞不屈的人。谁秉如椽笔;谁执笔能写出如此好的文章?如椽笔,喻大手笔。休令:不要让它(自己的作品)泯灭无闻。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抒情,后两句议论抒情。“谁执如椽笔”一联是全诗的重点,是作者自谦之词。
首句“悲风起天暮”,点出了时节——暮秋时节。此时天已黄昏,秋风萧瑟,天气寒冷。这一句看似写景,实则寓有深意,暗含着对人生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
次句“开帙感双真”,写自己打开书卷时的心情。这里的“帙”是指书卷,“开帙”就是打开书卷。开卷,意味着开始阅读;感双真,则是感慨于书中所记之事的真实。这一句既表现了作者的读书兴趣,同时也暗示出他对于现实中的不平事有着深切的感受。
第三句“绿藿偏倾日”,用绿藿来比喻自己。绿藿是一种植物,其叶片在阳光照射下会显得格外鲜亮。而作者却偏偏要与它相比,说明他的内心是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就像绿藿一样生机勃勃。
第四句“芳梅未识春”,则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里的“芳梅未识春”并非真的指梅花尚未开放,而是暗指美好的事物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人们去发现和珍惜。这一联既是对前两联的回应,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发。
最后一句“三秋深夜雨,百折岁寒身”,是对全诗主题的高度概括。三秋指的是一年的三个秋天,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的艰难岁月。深夜的雨水,象征着生活的艰辛和困苦。百折的岁寒之身,则是指那些坚韧不拔、始终坚守信念的人。这一联既是对前两联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勇往直前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通过自谦之词“谁执如椽笔”,也展现了作者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