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路倦行迈,山家宿渐明。
催衣勤漏鼓,聒枕乱鸡声。
树杪摇风向,檐头溜雨鸣。
故乡在何处,展转不胜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作答此题时,要结合诗中标题及注释来理解诗意,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背景与题目之间的联系。

“远路倦行迈,山家宿渐明”,首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行走疲惫,终于来到了一个山村,天已渐渐亮了。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宿”字,点出诗人夜半才到,说明诗人是连夜赶路来到此地的。“宿渐明”,点出了时间,也写出诗人在山中住宿的情状。

“催衣勤漏鼓,聒枕乱鸡声。”第二句写诗人在山中住宿的情况,诗人听到的是急促的鼓声和杂乱的鸡鸣声。诗人用“催衣”二字,写出了诗人被催促着起床的情景,用“催衣”二字,既写出了时间之急,又写出了山中生活之艰苦。“聒枕”二句,进一步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聒枕”,即指扰人清梦的声音,诗人听到的是急促的鼓声和杂乱的鸡鸣声。“乱鸡声”三字,写出了鸡鸣之声之多,写出了山中生活之艰辛。两句连用两个“喧”字,将诗人在山中所见所闻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树杪摇风向,檐头溜雨鸣。”第三四句继续写诗人在山中所见所闻。“向”字写出了风势之大。“檐头”二字,写出了雨势之大(雨声之大),而诗人却浑然不觉。“鸣”字写出了雨声之大,更显出了诗人在山中所见之奇。这两句紧承上文,由听觉转到视觉,写出了风雨交加的山中景象,表现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故乡在何处,展转不胜情。”尾联两句写诗人在山中的思乡之情。诗人写到此处,忽然想到自己已经远离故土,不知故乡在哪里,不禁感慨万分,内心十分伤感。这两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又是对后文的铺垫,使全诗情感得以升华。

【答案】

①宿:住宿。②厌:疲倦、厌倦。③明:天亮。④促:催促。⑤向:向,同“向”,“斜”的意思。⑥檐头:屋檐。⑦不胜情:不能自已的感情。⑧李少卿:唐代隐士李少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