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由来好远游,惯将清影逐云流。
竞传北地堪逃夏,转眼西风欲报秋。
芦荻渐深知可恋,稻粱将熟慰相求。
上林亦有怀归客,昨得音书敢浪投。

悲秋十八咏,是晚唐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十八首。元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他的诗作以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而著称。这组诗模仿晚唐诗人韦庄的“十八生”,每首诗都是对一种景物或情感的描绘。

译文:
秋天来了,野性的人总是喜欢远行。习惯了追逐云流的背影。
北地的景色足以让人逃避夏日的炎热,转眼间西风就要带来凉爽的秋风了。
芦苇和荻草逐渐变得熟悉,令人更加留恋。稻谷即将成熟,人们渴望得到安慰。
上林苑也是怀归客的归宿,昨晚接到消息,我怎能随意投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模仿晚唐著名诗人韦庄“十八生”的作品,共十八首。每首都是对一种景物或情感的描绘。

“野性由来好远游,惯将清影逐云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探索的热爱。他喜欢远离尘嚣,追逐那些如云般飘渺的影子,象征着他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竞传北地堪逃夏,转眼西风欲报秋。”描述了北地的风光以及它带来的变化。夏天已经过去,秋风渐起,意味着季节的更替。这里的描述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变化,也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芦荻渐深知可恋,稻粱将熟慰相求。”则是对自然环境的赞美。芦苇和荻草虽然生长在荒凉的环境中,但它们逐渐变得熟悉,给人带来了温暖和舒适的感觉。稻谷的丰收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上林亦有怀归客,昨得音书敢浪投。”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尽管他现在身处繁华之地,但内心深处仍然牵挂着家乡,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温暖的怀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由、变迁、自然和故乡的情感。通过对比南地的炎热与北地的清凉,展现了诗人对四季更迭的敏感和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同时,通过对芦苇和稻谷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