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磴道傍云斜,望入层崖势转赊。
伴我行藏筇七尺,与谁来往径三叉。
烟光澹荡闻啼鸟,树影扶疏见落花。
上得岭头足指痛,却疑身是老玄沙。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从石庵回程途中,是一首纪游诗。首四句写山行所见景色,后四句写山行中的所思所感。
首联写山路崎岖曲折。“磴道”指山路。上句说:“山路旁的云儿斜斜地倾斜。”下句说:“远望那层叠的山崖形势又高又陡。”这两句写山形,用“傍”、“斜”、“直”三个动词,把山路的特点写得非常形象生动。
颔联写自己与山林为伴而行。“筇”,一种竹制的手杖。这里指手杖。“七尺”,古时一尺约等于今天一市尺。“三叉”,即三条岔路。这里指山路的三个分叉处。这两句是说:伴着我的,是一条七尺长的筇竹手杖;与谁来往的,却只有三叉路口。这两句写出了行走在险峻山路上的孤独、寂寞之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热爱山水之情。
颈联写欣赏山中景色。“烟光澹荡”,指山间雾气蒙蒙,笼罩着青翠的树林。“啼鸟”,指林中鸟儿鸣叫声。“树影扶疏”,形容树木枝叶繁茂。“落花”,指飘落的花瓣。这一句是说:在这美丽的山林里,我听到鸟儿清脆婉转的歌声,看到树叶茂盛摇曳的影子,闻到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这两句写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尾联写登山劳累而产生错觉。“足指痛”,说明已经走了很远的路,脚底感到疼痛。“身是老玄沙”,意思是说身体像一位年迈的道士一样疲惫不堪。这两句是说:虽然已经走得很累了,但还不相信已经到了山顶。因为诗人总觉得自己的脚底还离山顶有一段距离,所以产生了错觉。这两句写登山之难、之艰,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顽强攀登的精神。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出奇的山道和山中幽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