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迢迢事采芹,别来三十四经春。
生涯落落徒悲梗,衣袂悠悠未拂尘。
骢马漫寻新路去,江山应讶旧游人。
摩挲往日题铭处,雨洗苔封认不真。

【注释】

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即束发加冠。②迢迢:遥远的样子。事采芹:《论语·先进》:“冉有曰:‘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后以“事采芹”指应进士试。③别来:自从分开以来。四经春:四年。④生涯:指生活状况。⑤落落:孤独、寂寞的样子。⑥衣袂:泛指衣服,衣袖。《晋书·桓温传》:“温尝得佳字画,先帖大屋之内,使女童朗咏其名。因取笔如挥洒。既久不获,乃叹曰:‘此非可使常居者。’乃命左右收之。”⑦骢马:青白色的马。⑧江山:指国家和山川。⑨摩挲:抚摸。⑩苔封:指苔藓覆盖。

【译文】

我三十岁前曾到乐昌去学习,由于路途遥远就托人办了公牒移回本邑。今天因为要经过那地方,便感慨万千地写了两首诗。

刚满二十岁就远离家乡远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论语·先进》),自从分别以来已整整过了四年的春节了。

我独自一人在世上飘泊,只能感到悲伤和苦闷。(《世说新语·言语》)

我骑着青白色的马去寻找新的路,看到国家和山川,会惊讶我这个旧游人的回来。(杜甫《梦李白》)

我轻轻地抚摸着过去的题铭处,雨洗过的地方还认不清是不是自己当年写的。

【赏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46年(天宝五年)从长安出发前往东川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诗的前一首,抒发了离别家乡后,岁月流逝的感叹,表现了诗人对前途的担忧和不安。

诗中“弱冠”,即二十岁束发加冠;“迢迢事采芹”,意谓为应举进京去,这是古代读书人出仕前的一种准备活动,“事”是从事的意思。“别来三十四经春”,指自离家以来已过了四个年头。“落落悲梗”,“悲”是悲哀的意思,这里指诗人心情的孤独与苦闷。“衣袂悠悠未拂尘”,形容衣着朴素,生活清贫,没有沾染世俗尘埃。末句“摩挲往日题铭处”,指抚摸自己的题壁诗。“苔封”,指题壁诗被苔藓遮盖,表明已经过去很久了。

诗的后一首,描写了诗人骑马经过故乡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是说,我刚刚二十岁就远走他乡,到乐昌去参加考试。由于路程遥远,所以托人办理了公文手续回到家乡。“川行”就是沿着江河行走。“道出前地感而有作”中的“前地”,是指诗人经过的故乡乐昌。“有作”,就是有了诗歌作品,也就是这首诗。

中间两句是说,我离开家乡已经四十个春秋了。这期间我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只能感到悲伤和苦闷。诗人用典,说自己像孔子一样,在鲁国的郊外采野菜为生。孔子在鲁国郊野采野菜为食时,曾经发出“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执策(策马)乎?”(见《论语·微子》)的慨叹。诗人在这里借孔子的话来说明自己的处境,表达出一种孤寂和落寞的心情。“生涯”,指生活状况、生活经历。“徒悲梗”,意为只是空自悲哀而已,比喻诗人的遭遇很不幸,只能独自承受痛苦,不能得到解脱。“落落”,是孤独、寂寞的样子。“衣袂悠悠”,意思是衣服袖子飘飘荡荡。“未拂尘”,意思是衣服上没有沾上尘土。“衣袂悠悠未拂尘”,形容诗人穿着朴素,生活清贫。

下面四句写诗人骑马经过故乡时的情景。“骢马漫寻新路去”,是说诗人骑着一匹青色的白色马(骢马)寻找新的道路。“新路”,指新的路线。“江山应讶旧游人”,是说经过家乡山水的时候,人们惊讶地说我是旧日的游客。“讶”,惊讶的意思。诗人骑马经过故乡山水,自然会遭到人们的惊讶,因为他们早已忘记了这位昔日的老熟人了。“旧游人”,指的是过去曾在家乡做过客的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在轻轻地抚摸着过去的题铭处,雨水冲刷过的地方,还是辨认不清楚是不是自己当初写下的诗句呢!“摩挲”,用手指在上面来回抚摩的动作,这里是反复触摸的意思。“题铭处”,“铭”是刻记文字的意思,“题铭”,指题诗留念。“苔封”,指苔藓盖满了墙壁上的题诗处。“雨洗净苔封认不真”,意思是说雨水洗去了苔藓,可是题诗处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

全诗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故乡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