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桃花种菊花,渊明衣钵不曾差。
读书教子得真趣,炫玉看人痴到家。
禾役万丘迎雨合,橘奴千树带烟斜。
苍髯折尽时相忆,逸处多应鬓未华。

【注释】

  1. 不种桃花:指不种桃树,而是种菊花。
  2. 渊明:指晋代诗人陶渊明,以隐逸为名。
  3. 真趣:真正的乐趣。
  4. 炫玉:形容炫耀。
  5. 禾役:指农田的劳役。
  6. 橘奴:指橙树。
  7. 苍髯:白发。
  8. 相忆:互相思念。
  9. 逸处:闲适的地方。
  10. 鬓未华:头发没有白。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借陶渊明不种桃花而种菊花,来比喻自己的志向与陶潜相同;接着写自己教子有方,得到真趣。最后写自己虽年事已高而仍能闲适自得。全诗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愿望和情怀。
    首句“不种桃花种菊花”,用典表明志向。陶渊明曾弃官归隐,躬耕于南亩,不问世事,是后人学习的典范。这里用此典故,表明作者也像陶渊明一样,不慕荣利,归隐田园。
    次句“渊明衣钵不曾差”,赞扬陶渊明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杰出的才能。陶渊明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学出众,其诗风质朴无华,意境清远,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作者通过这一句,表示了自己对陶渊明的景仰和向往。
    第三句“读书教子得真趣”,赞美了教育孩子的方法。陶渊明不仅自身品德高尚,还注重教育孩子,认为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能够让人得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作者认为,陶渊明的教育方法值得借鉴,希望自己也能通过教育孩子,培养出有用之才。
    第四句“炫玉看人痴到家”,用典表明自己对名利的看法。这里的“炫玉”指炫耀才华,而“看人”则是指观察他人的表现。作者认为自己在对待名利方面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即不再为名利所动,而是能够客观地看待他人的成功与失败。
    第五句“禾役万丘迎雨合”,描写了田间劳作的景象。这里描绘了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正在迎接雨水的到来,为即将到来的农事做好准备。作者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第六句“橘奴千树带烟斜”,描绘了果园里的景象。这里指的是橘子树郁郁葱葱,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橘子,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的阴影。作者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之情。
    第七句“苍髯折尽时相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这里的“苍髯”指的是白发,表示年岁已经很大。当自己白发苍苍之时,自然会想起故乡的美好时光和亲人们的面孔。作者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第八句“逸处多应鬓未华”,表达了自己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这里的“逸处”指的是闲适的生活状态,而“鬓未华”则是指头发还没有变白。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年纪已大,但仍然能够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陶渊明的追慕和对自己生活态度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情怀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