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三里万山深,父老惊看使节临。
风俗如惭输讼矢,闾阎争出买书金。
星回碧落瞻吾道,月在秋潭信此心。
若得涓埃堪报主,任教白发不胜簪。
过垫江二首
方城三里万山深,父老惊看使节临。风俗如惭输讼矢,闾阎争出买书金。
星回碧落瞻吾道,月在秋潭信此心。若得涓埃堪报主,任教白发不胜簪。
一、诗意与译文
- 诗意解析:
- “方城三里万山深”:描绘了垫江周边的地理环境,三里的方形城市被万山环绕,显得十分幽深。
- “风俗如惭输讼矢”:表达了当地居民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公正的追求。
- “星回碧落瞻吾道”:通过仰望星空,表达了对理想或目标的追求。
- “若得涓埃堪报主”:表达了即使贡献微小,也愿意为国尽忠的决心。
- 翻译:
在这三千里方城之内,有深深的山峦围绕着。
当地民众对于法律有着深刻的敬畏之心。
每当抬头仰望夜空,都能看到繁星点点。
我的理想是像北斗七星一样高悬于天地之间,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如果我能为国家做出哪怕一点点的贡献,那也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二、赏析与创作背景
- 赏析:
- 语言风格: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志向。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易于理解和共鸣,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坦率的性格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诗人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传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 象征意义:诗中的象征元素丰富多样,如“方城”、“万山”、“北斗七星”等,这些象征不仅美化了诗歌的形象,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李曾伯担任四川宣抚使期间,他在此期间对四川地区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实地考察。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和批判。
三、主题思想与文化意义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垫江的自然景观与社会风貌,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同时,通过对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结合,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 诗中多次提及“星”、“吾道”、“涓埃”,强调了个人努力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诗人认为,即使是微小的贡献,也能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 诗歌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敬畏之心,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正义的价值。
- 文化意义:
-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历史资料。
- 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描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 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心社会和民生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过垫江二首》不仅是对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的描绘,更是对个人理想、社会责任和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