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儿孙积俸金,作官偏费老年心。
好看司马传家训,更究杨雄远酒箴。
见恶探汤应自罕,读书如渴易成深。
到家不忘趋庭语,鞭辟应须向上寻。

【注释】

1、四首:此诗原题有四首,这里选其中一首作答。

2、儿孙:子女和孙子。

3、积俸金:积累的官俸。

4、司马(jie)家训:汉宣帝时,司马迁为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而获罪,被处以宫刑,流放至西南边区。他忍受屈辱,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的儿子司马迁继承父业,也写成了《史记》一书。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其父“文采烂然,垂宪后元”,并自谦地说:“某之所著,知子莫若父。”司马家世代相传的是“家训”。

5、司马相如(yú):汉代辞赋家,曾给汉武帝写文章《子虚赋》《上林赋》,其文辞华美,气势磅礴,被誉为“文章仙手”。

6、杨雄(xióng):西汉著名辞赋家,曾作《法言》,提倡道家思想,反对儒家礼教,反对董仲舒的唯心主义神学目的论,主张唯物主义。他写了一篇题为《酒箴》的文章,批评当时社会上酗酒成风的现象。

7、汤:指汉景帝时的酷吏张汤。张汤任御史大夫时,执法严明,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深受百姓爱戴。

8、探汤:见《汉书·酷吏传》:“张汤为丞(丞相府属官)……每朝奏事,国家用曰:‘汤持议执正,可与桓、张远矣。’”颜师古注:“张汤为御史大夫,以廉平当世,故以为比。”

9、趋庭:孔子幼年丧母,随父至郑,途中饥饿欲死,孔子母亲在屋旁织布,听见哭声,投食进餐。孔子拜谢说:“不学诗,无以致思;不学礼,无以立身;不学乐,无以陶冶性情;不习射御,无以保身。孝经里说‘为人父母者,不知礼,无以别亲疏。’今我虽欲学习,已无所施了。”后人因此称父母教育子女为“庭训”。

10、鞭辟:语出《论语·卫灵公》。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告慰自己儿子的,也是对子孙的勉励之词。作者在这首诗中谆谆告诫儿子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厚,耐人寻味。

首句点出主旨——谁为儿孙积俸金?是为儿孙积攒的俸金吗?显然不是。作者认为,为儿孙积俸金的人,往往是为官者。他们为了俸禄而费尽心机,耗尽精力,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为官者往往都是贪官污吏,他们只顾自己捞取好处,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所以,作者在这里反问:“作官偏费老年心。”这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贪官污吏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第二句进一步说明作者的观点。司马光虽然为官清廉,但他仍然受到贪官污吏的陷害。他的一生都在与贪官污吏斗争,为了正义事业而鞠躬尽瘁。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贪官污吏的迫害而屈服。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好看司马传家训,更究杨雄远酒箴。”他认为,司马家族的家风是值得继承的,司马光的家训是他学习的榜样。他还深入研究了杨雄的《酒箴》,从中吸取了有益的教训。

第三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作者认为,贪官污吏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他们的行为就像汤里的沸水一样,表面平静,实际上却充满了危险。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警惕,不要被贪官污吏的假象所迷惑。

第四句是作者对儿孙的期望。他希望儿孙能够牢记自己的教诲,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他告诉儿孙:“见恶探汤应自罕,读书如渴易成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遇到邪恶的事情应该勇敢地拒绝,而不是软弱地妥协。同时,他也提醒儿孙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官。

最后两句是全文的总结性诗句。作者希望儿孙能够记住自己的教诲,成为一代贤臣良将。他告诉儿孙:“到家不忘趋庭语,鞭辟应须向上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向上级请教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