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思修身,下士思修名。
身名俱不管,何事诵遗经。
【注释】杂咏:诗体名。上士:指有修养的贤者。下士:指平庸无德的人。身:自身,指个人。
名:名声,名誉。遗经:《庄子·让王》:“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有尽,而一毫未拔,彼将保此残生,惜乎其死之不早也。汝观太虚,离形去智,身即犹山岳耳。知与无知,亦何异哉?’由不得辞而传焉。”
译文:
贤者思考怎样修养自身,
庸人则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名誉。
贤者注重修身养性,
俗人却只关心个人的名利。
为何要背诵那些古书,
这些书对当今没有实际用处。
赏析:
这是一首以“身名”为主题的杂咏诗。首句点明题目所论对象是“上士”(贤者)与“下士”(庸人)。次句写贤者重在修身。末句写俗人重在修名。三、四两句进一步说明,上士和下士对待修身养性的态度不同。上士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而下士追求的是外在的名利。五、六两句写上士和下士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士认为,学习是为了自我完善,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下士则认为,通过读书学习可以得到功名,从而得到世人的尊重。七、八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上士与下士的不同。上士注重的是道德修养,而下士却只关注个人的名利。最后一句则是全诗的总结,指出上士和下士对待学习和修身态度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