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儿是儿谁与群,我言可鄙终可闻。
万一天地能回春,收拾此妪多殷勤。
桑榆竟可收馀曛,未必李密专其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 是儿是儿谁与群,我言可鄙终可闻。
“是儿是儿”指的是乞丐,“谁与群”意思是谁会同情他们。杜甫说,即使是最卑微的人也有值得尊重的地方,他的言语虽然被轻视,但最终会被人听到。
- 万一天地能回春,收拾此妪多殷勤。
“天地能回春”意味着希望世界能够恢复生机和活力。杜甫在这里呼吁人们要善待乞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 桑榆竟可收馀曛,未必李密专其仁。
“桑榆”指的是夕阳西下的景象,这里用来比喻晚年。杜甫认为,即使到了晚年,人们也可以像照顾晚霞一样,关心和照顾乞丐。同时,他指出不应该把乞丐看作是只有李密一个人应该照顾的对象,而忽视了其他人。
赏析: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丐妪叹》是一首表达对乞丐同情和关爱的诗歌。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乞丐的同情。杜甫在诗中写道:“是儿是儿谁与群,我言可鄙终可闻。”他表达了即使乞丐再怎么卑微,也有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这种态度体现了杜甫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诗歌中的“万一天地能回春,收拾此妪多殷勤。”这句话表达了杜甫对世界充满希望的期待。他认为只要世界能够恢复生机,人们就应该更加关心和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体现了杜甫对社会责任感的强调。
杜甫在诗中指出:“桑榆竟可收馀曛,未必李密专其仁。”这句话表达了对乞丐的同情和关怀,而不是把他们看作某个人的私有财产。这种观点体现了杜甫的社会公正观念。
《丐妪叹》是一首富有感情色彩的诗歌,它不仅表达了杜甫对乞丐的同情和关爱,也传达了他对社会正义和公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