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气总成悲,那堪积雨时。
客衣新授褐,林叶故辞枝。
关塞书难问,风波鬓易丝。
停舟闻夕雁,渺渺向南驰。
秋意总是让人感到悲哀,又何况是在连绵细雨的时节。
新衣服虽然很舒适,但总感觉不习惯;树叶已经落下了,树枝也显得格外凄凉。
关塞之间书信很难传递,风波之中头发很容易变白。
停船听着傍晚的归雁南飞,它们在水面上留下一串串长长的痕迹。
注释:
- 秋气总成悲:秋天的气息总是让人感到悲哀。
- 那堪:哪能忍受得了。
- 积雨时:连绵的雨天。
- 客衣:客人的衣服。
- 授褐:授官。古代官吏初上任时,由朝廷赐予布帛和衣服,称为授褐。这里指新近被委任为官员。
- 林叶故辞枝:树叶凋落,树木离开枝头。
- 关塞书难问:关塞之间难以得到消息。
- 风波鬓易丝:风波中的人们容易衰老。
- 停舟闻夕雁,渺渺向南驰:停船时听到傍晚的鸿雁向南飞翔。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和个人感受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绘雨夜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首句“秋气总成悲”,直接点明了季节的特点——秋天总是让人感到悲哀。这种悲哀不仅仅是因为天气寒冷,更因为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离别的季节。诗人在这里用了“悲”这个字眼,表达了他对秋天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那堪积雨时”,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连绵细雨中的无奈和悲伤。雨水绵绵,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愁绪。这里的“那堪”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天气的厌恶和无奈之情。
诗人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客衣新授褐,林叶故辞枝”。他穿着新的官服,但内心却无法平静。树叶已经落下,树枝也显得格外凄凉。这里的“新授褐”指的是他刚被授予官职,而“故辞枝”则暗示了他的孤独和无助。诗人用这些词语,将自己内心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两句,“关塞书难问,风波鬓易丝”,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处境。他身处边塞之地,消息难以得到,而且风浪中的头发也逐渐变白。这里的“关塞书难问”意味着他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而“风波鬓易丝”则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这两句话,既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也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担忧和迷茫。
诗人以“停舟闻夕雁,渺渺向南驰”作为结尾。在夕阳西下的晚霞中,他停下船只聆听归雁的鸣叫。他们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远方的故事,而诗人则静静地站在江边,眺望着南方的方向。这里的“渺渺”一词,形容了夕阳下大雁飞翔的远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期待。
整首诗歌以秋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同时,诗中的关键词汇如“悲”、“哀”、“愁”等,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特征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