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走岩麓,上有真仙居。
萧爽荫珠树,虚闲开玉除。
先生读易罢,杖屦或来于。
东寮紫鸾笙,西馆青霞裾。
招摇弭绛节,想象凌清都。
日暮篮舆去,天风送步虚。
【译文】
三顾书台:先生读书罢,拄杖或来于书台。
东寮紫鸾笙:西馆青霞裾,招摇弭绛节。
想象凌清都:想象中,他凌驾于清虚的仙境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归隐山林、远离世俗喧嚣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三顾书台”,点明主题,即罗先生的隐居之处。诗人以“双溪走岩麓,上有真仙居”开篇,描绘了罗先生所居之山的景色。这里的“双溪”指的是两条清澈的小溪,“走岩麓”则暗示着这两座山脉的陡峭和险峻。而“上有真仙居”则进一步描绘了罗先生所居之处的超凡脱俗。这里的“真仙”指的是真正的神仙,而“居”则表明了罗先生在此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中间四句“萧爽荫珠树,虚闲开玉除。先生读易罢,杖屦或来于。东寮紫鸾笙,西馆青霞裾。”则是具体描绘了罗先生在书台周围的景象。这里,“萧爽荫珠树”形容树木苍翠茂盛,为罗先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而“虚闲开玉除”则描绘了罗先生读书用的桌子干净整洁,仿佛是一块玉石。这里的“玉除”指的是书桌,象征着罗先生学识渊博,品德高尚。
最后两句“招摇弭绛节,想象凌清都。”则是表达了罗先生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这里的“招摇弭绛节”意味着罗先生希望在世间享有崇高的地位,而“想象凌清都”则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清都”指的是仙境,象征着罗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罗先生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在其中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通过对罗先生的形象塑造,也传达出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