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搅我梦,欹枕五更初。
头陀闵群昧,霜金吼桐鱼。
一击尘梦醒,再声灵襟虚。
须臾万籁动,鸣鸡遍前墟。
起坐视檐隙,明星犹在隅。
却忆长安日,整冠趋朝车。
【注释】
罗先生归田八景为赋其四三顾书台:指晋代王羲之,字逸少,号东亭侯,有“三顾茅庐”故事。这里借指作者的知音。
梅花搅我梦,欹枕五更初。
头陀闵群昧,霜金吼桐鱼。
一击尘梦醒,再声灵襟虚。
须臾万籁动,鸣鸡遍前墟。
起坐视檐隙,明星犹在隅。
却忆长安日,整冠趋朝车。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一幅《三顾茅庐图》。全诗写诗人对这幅画的感受。
首联两句是说,诗人在梦中被梅花惊醒,醒来时天已破晓。这句诗中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曾三次到隆中的草庐中去拜访,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二是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有“三顾茅庐”的故事。诗人在这里借以表明自己是知音,所以一觉醒来就感到格外地兴奋。
颔联两句是说,自己正想入静养神,忽然间听见外面传来了打更的声音。这两句诗中也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汉末魏晋间的名士、道士,他们常常在夜间静坐养神,有时甚至会听到屋外有人走动的声音;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夜雪》诗:“一夜不眠无睡处,满天飞下点灯花。”这里用来说明诗人在听打更的声音之后,立刻从沉思中清醒过来,并产生了幻觉。
颈联两句是说,自己刚刚从梦境中醒来,又听到外面传来了一阵钟声。这两句诗中也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南朝梁代诗人江淹所写的《恨赋》中有“钟鸣鼎食之家,一旦百岁之后”的句子;一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里的“凤凰”也是比喻人。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两个典故说明自己是多么地向往官场的生活,多么希望早日升官发财。
尾联两句是说,自己刚刚从梦中醒来,又看到窗外一片漆黑。这两句诗中也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写的《夜泊牛渚怀古》中有“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句子;二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的《锦瑟》诗中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句子。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和不平。
这首诗通过对画面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地位的追求以及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