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陂下残日,疏木出古祠。
伊昔露筋媛,明灵此栖迟。
渺然葭苇乡,挺此冰玉姿。
仙骨谅已蜕,英风浩无涯。
想当野宿日,宁与庙食期。
颓垣不逾肩,缺瓦苔参差。
不知春秋祀,有土能不遗。
堂堂七尺躯,冠带称男儿。
婉婉形势途,所觊在一资。
使当生死际,宁复顾四维。
念此欲下拜,风樯浩南驰。
沧波望不尽,目极空烟霏。
诗句解析与翻译:
- 荒陂下残日,疏木出古祠。(荒陂之下,残阳如血,稀疏的树木掩映在古老的祠堂旁)
- “荒陂”指的是荒芜的水塘或土地,“残日”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
- “疏木”意味着稀疏的树枝和树叶,“出古祠”表明树木生长在古老祠堂的附近。
- 伊昔露筋媛,明灵此栖迟。(昔日那位露出筋肉的女子,如今神灵在此栖息)
- “伊昔”指过去,“露筋媛”可能是指历史上有名的美女,“明灵”指的是神圣的灵魂。
- “此栖迟”表示这位女神或神灵现在在此地安居乐业。
- 渺然葭苇乡,挺此冰玉姿。(芦苇丛生的地方显得遥远而宁静,她有着如同冰玉般的气质)
- “渺然”形容远处的景象,“葭苇”通常用于描述水边或湿地的植物,“乡”在这里可以指代自然景观或背景。
- “挺”是突出或展示的意思,“冰玉姿”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气质像冰一样纯净、像玉一样高贵。
- 仙骨谅已蜕,英风浩无涯。(仙女之骨已经蜕去凡胎俗骨,她的风采浩瀚无边)
- “仙骨”指的是超凡脱俗的体质或灵魂,“谅已蜕”表示她已经脱离了尘世的羁绊。
- “英风”指的是英勇的气质或风范,“浩无涯”形容其气势广阔,无法测量。
- 想当野宿日,宁与庙食期。(我想象着自己是一个野宿之人,而不是庙中供奉的神像)
- “当野宿日”指的是过着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不拘泥于庙宇中的祭祀活动。
- “宁与庙食期”表示宁愿过上简朴的生活,也不愿追求那些繁复的宗教仪式。
- 颓垣不逾肩,缺瓦苔参差。(破旧的墙壁不高,瓦片残缺不全,长满了青苔)
- “颓垣”指的是倒塌的墙垣,“不逾肩”表示墙的高度不足以让人越过。
- “缺瓦”意味着瓦片缺失,“苔参差”描述了瓦片上的青苔杂乱无章地生长。
- 不知春秋祀,有土能不遗。(我不知道每年的春秋祭祀,但只要有土地存在,就不会被遗忘)
- “不知”表示无知或不了解,“春秋祀”指的是按照古代礼制进行的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
- “有土能不遗”强调即使土地仍然存在,也不应该被忘记。
- 堂堂七尺躯,冠带称男儿。(我有堂堂正正的身体,穿着官服就像一位真正的男子)
- “堂堂”形容身材高大威猛,“七尺躯”指的是成年男子的身高大约七尺。
- “冠带”指的是古代官员所佩戴的头饰和腰带(代表官职)。
- “称男儿”表示身份和地位符合一个男性应有的尊严和形象。
- 婉婉形势途,所觊在一资。(她优雅的外形和处境,我所追求的是一官半职)
- “婉婉”形容女子柔美的样子,“形势途”可能是指命运或机遇的轨迹。
- “所觊在一资”表示我所追求的是能够获得一定的官职和地位。
- 使当生死际,宁复顾四维。(如果到了生死关头,又怎能再顾及世俗的规矩和道德)
- “生死际”指的是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四维”通常指的是儒家的“礼”、“义”、“廉”、“耻”这四种道德规范。
-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一种超脱态度,认为生死面前不应再有顾虑。
- 念此欲下拜,风樯浩南驰。(想到这些就忍不住要行礼,就像风吹着船帆在南方疾驰)
- “下拜”表示恭敬地行礼,“风樯浩南驰”用来形容帆船在南方海面上快速航行的情景。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向往自由和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旅途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女子的形象和她所处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由以及对道德约束的反思。诗中的女子被比作冰玉,象征着纯洁和高贵;而诗人则将自己比作野宿之人,追求简朴而真实的生活。通过对比,诗人展现了对世俗礼教的不满和对自我真实情感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学意味和个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