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闻移居湖水头,兰若下瞰沧波流。
猕猴夜偷锡杖去,鸥鸟日傍阑干浮。
扬州月照五湖白,洞庭木落三山秋。
相望只隔半江水,安得赠之双佩钩。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春天,因谪居黄州而写的一组诗。这组诗共有五篇,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三首。
【注释】
近闻:近来听说。
湖头:指太湖。
兰若:梵语“兰若”的译音,意译为“精舍”。即寺庙。
沧波:沧浪之水,泛指湖水。
猕猴:猕猴。传说中善于跳跃的猿猴,常被用来象征灵性。
锡杖:佛教僧人用的杖,用金属或竹制成,上涂以金、银等色,顶端饰以宝石。
阑干:栏杆、横木。
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五湖:指太湖。
洞庭:在今湖南省北部与湖北省南部边境,为古洞庭湖。
三山:指安徽当涂县西北的三山(即钟山、覆舟山、丹阳山),又称三吴山。
相望只隔半江水:形容两地相距很近。
双佩钩:指双玉佩。
【译文】
最近听说你移居到了湖边,俯瞰着沧波之流。
晚上猴子偷走了你的锡杖,日间鸥鸟飞傍栏杆嬉戏。
扬州明月照耀着五湖,洞庭秋景映衬了三山。
我们相隔半江水遥望,怎能赠你一对双佩钩?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友人的问候和思念。诗人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和美好祝愿。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苏轼诗词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