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文献复何人,一代鸿文制作新。
华盖星辰天密迩,翰林风月地偏亲。
夜分莲炬归鳌署,晓拂炉烟侍玉宸。
奕叶流光知未泯,凤毛能世掌丝纶。
【注释】
袁侍讲:名伯长。袁枚,字伯长,世称随园先生。奉上袁侍讲伯长二首:是袁枚在清雍正四年(1726)奉旨入值南书房,与侍读学士兼礼部侍郎的李绂同为康熙皇帝的四子胤祯(乾隆帝)师傅,时人称之为“二袁”。
东南文献复何人:东南,这里指北京。东南文苑,指京城的翰林院(官署)。“东南”句说京师翰林院人才济济,有谁能继往开来?
一代鸿文制作新:历代的鸿篇巨制,都是新的创作。
华盖星辰天密迩,翰林风月地偏亲:华盖星,即奎星,古人以为天上有三十六颗星,每一颗分别代表一个人的名字,如“华盖星”即刘伯温的名号。
“翰林”,指翰林院。
“地偏亲”,言翰林院与皇帝接近。天近而地亲,言其亲近皇帝。这两句是说翰林院是皇帝身边亲近的机构,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夜分莲炬归鳌署,晓拂炉烟侍玉宸:分,点明时间。
“莲炬”,古代宫禁里照明用的大蜡烛。“鳌署”,指翰林院,因院内常有巨鳌石雕而得名。
“玉宸”,指皇宫中的后殿,亦称玉座。“玉宸”,这里指皇宫。
“凤毛”,传说凤凰羽毛是帝王的象征,故以之比美才。这两句是说翰林院的灯火通宵达旦,为皇帝起草诏书。
奕叶流光知未泯:奕叶,形容子孙众多。这句是说翰林院人才辈出,代代都有杰出的人才。
凤毛:比喻有才能的人。
“能世掌丝纶”,丝纶,即诏书。此句是说有才能的人可以世代执掌朝廷大权。
【赏析】
这是两首诗。第一首写袁枚入值南书房的情景。他初入仕途,心情十分激动,写下此诗,表达了他对翰林院的期望与向往。
诗中开头两句:“东南文献复何人,一代鸿文制作新。”是全诗的总纲,诗人首先提出问题:如今,谁还能写出这样高质量的文章?他的回答是:只有翰林院!
诗人进一步发挥这一观点:“华盖星辰天密迩,翰林风月地偏亲。”意思是:翰林院靠近皇帝,那里的风月更是文人墨客所钟爱,因此那里的文章总是最优秀、最动人的。
最后两句:“夜分莲炬归鳌署,晓拂炉烟侍玉宸。”诗人描述了自己入值翰林院的情景:夜晚,他点燃莲花灯回到翰林院;清晨,他又到皇上身边去侍候。
第二首是一首七律,写袁枚对翰林院的期望和憧憬。诗的前两句:“华盖星辰天密迩,翰林风月地偏亲。”诗人把翰林院比作天上的华盖星和地上的风月,表明他希望翰林院成为皇帝身边最为亲近和信赖的地方。
第三联:“夜分莲炬归鳌署,晓拂炉烟侍玉宸。”诗人描绘了他在翰林院工作的情景:夜晚,他点起莲花灯回到自己的官署;清晨,他又到皇帝身边去侍候。
尾联:“奕叶流光知未泯,凤毛能世掌丝纶。”诗人表示,他的子孙们将会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他们都能像凤凰那样拥有美好的羽毛,能够主宰国家的命运。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翰林院和对皇帝的崇敬与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