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临南越,含哀返蓟门。
双旌发穗水,千骑指相原。
布地初成果,论因知有源。
途中应计日,遥礼法王尊。

【注释】

康熙庚戌:康熙二十年。孟秋:农历七月,秋季的开始。制府:官名。周彝:人名。初持服:初次戴孝。北归:从北方回家。道出韶石:经过韶关(今属广东)。订入山:指被朝廷征召到韶州任职。不果:没有如愿以偿。赋诗三首:即《送别周制府》。奉柬:赠送信物。兼以为别:同时赠与作为分别的纪念品。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组诗,共三首,是作者在清初为南明弘光朝遗臣周彝送行时所写。

第一首:奉命临南越,含哀返蓟门。双旌发穗水,千骑指相原。布地初成果,论因知有源。途中应计日,遥礼法王尊。

“奉命临南越”,指周彝受命赴任南越。“含哀返蓟门”,指周彝因丧母,哀伤不能返京(京师),只好回乡守丧。“双旌发穗水”,指韶州一带多河溪湖泊,水边往往插着旗子,表示警戒。“千骑指相原”中的“指”字,当是“驻”字之误。“指”与“指相原”语意不合。此句的意思是说,周彝在韶州任职时,有许多随从人员驻扎在那里。“布地初成果”,指韶州一带农业生产已经取得了丰收的成果。“论因知有源”,指治理韶州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的缘故。“途中应计日”,意思是说周彝在韶州任职的时间不长,很快就要返回京城了。“遥礼法王尊”,指周彝在韶州任职时,曾受到当地民众的尊敬。

第二首:双旌发穗水,千骑驻相原。布地初成果,论因知有源。途中应计日,遥礼法王尊。

与第一首相比,此诗的后两句,“途间应期日,遥礼法王尊。”和前二句的后两句相同,只是将“应计日”改为“应期日”。这一句可能是笔误所致。

第三首:双旌发穗水,千骑驻相原。布地初成果,讲因知有源。途中应计日,遥礼法王尊。

这首诗的内容与第一首大致相同,只是最后两句的用词不同,“应计日”改为“应期日”。另外,“应”字在诗中出现了两次,第二次出现时,应该是“应期日”的笔误所致。

都是作者为南明弘光朝遗臣张煌言(字同敞)送行的。张煌言是著名的抗清英雄、诗人。他曾任兵部尚书职衔,因抗清失败而被迫逃到海外。后来,他被葡萄牙侵略者俘获,送往澳门,受尽折磨。直到1654年才回到祖国。当时,他的好友周彝也刚被任命为韶州知府,准备去任,因此,他们两人就一起前往广州迎接张煌言。作者在送别周彝时写了这三首七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