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乌哑哑盼危枝,况复投荒万里疑。
想去欲知经夏处,望归空记出门时。
匡云影覆千山衲,边月寒生五老帷。
关塞极天戎马日,却忧吾道苦相思。
【注释】
怀阿字:即《怀阿》诗。
阿,古国名,汉宣帝时有阿地郡,在今新疆轮台东南。
怀阿,指代边关戍卒。
慈乌哑哑盼危枝:比喻戍边士卒盼望家乡亲人。
“哑哑”声,乌鸦的叫声。
“盼危枝”,比喻士卒思念家乡。
况复投荒万里疑:更况且他们远离家乡,身处荒凉之地。
“投荒”,指流寓他乡或被贬到荒僻地区。
“疑”,怀疑,不解。
想去欲知经夏处:想回家去,想探问家乡经过了一个夏天。
“经夏”,过了一个夏天。
望归空记出门时:想回家,却只能空记起出城时的情境。
“门时”,离家出走的日子。
匡云影覆千山衲,边月寒生五老帷:指戍边士卒头顶的帐篷上罩着乌云,边塞的月光映照在帐篷上。
“匡”,遮蔽;“衲”(nà),用布片等拼接成的一种服装。
“五老帷”,指边塞戍卒的帐篷。
“五老”,指星名,属亢宿,五颗星组成一个三角形。
“帷”,帐幕。
关塞极天戎马日:关隘要塞极远的天空中,战马奔腾的景象。
“极天”,极远的地方。
“戎马日”,指边关要塞,辽阔的天空中,战马奔腾的景象。
却忧吾道苦相思:然而,我却不能回到家乡。
“道”,这里指道路。
“吾道”,我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是写征戍边关的将士们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之情。全诗语言凝炼而感情深沉,意境苍茫而又含蓄蕴藉。首联写边塞之景,颔联写边塞之思,颈联写边塞之梦,尾联写边塞之恨。全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首句写边关之景:“慈乌哑哑盼危枝。”乌鸦的叫声,是边关将士们思念家乡最熟悉的音调。乌鸦叫声凄切哀伤,仿佛在为远征的将士送别。“哑哑”一声,似怨似喜,似悲似欢,似乎在诉说着出征者的心事。“盼危枝”,是指战士们想念家乡的情景。“危枝”,即高高的树枝,象征着家乡的方向。“盼”,是期盼的意思,也是牵挂的意思,它表现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第二句写边关之思:“况复投荒万里疑。”这一句是第一句的延伸与扩展,进一步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自己远征的疑惑不解。“投荒”,指流寓他乡或被贬到荒僻地区。“万里”,“万”,是数量词,表示距离遥远;“里”,是长度单位,表示距离长。“投荒”,就是流寓他乡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乌鸦叫声凄凉哀婉,战士们更是盼望家乡的亲人,更何况自己身处于流放之地,远离家乡、亲人,内心更加感到茫然和困惑。
第三、四句写边塞之梦:“想回想知经夏处,望归空记出门时。”这两句是诗人对前两句的回应和补充,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经夏”,度过一个夏天。“知”,知道。“出门时”,指的是离家出发的时候。诗人想要回去,想要了解家乡的情况,但又不能回去,只能空记起离开家的时候的情形。这两句是说,诗人虽然想要回去,但是又不能回去,只能在梦中回想回家的路。这种情感非常复杂,既有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又有对不能回家的无奈和遗憾;既有对家人的牵挂和关心,又有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这种情感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用心去体会和理解。
最后两句写边塞之恨:“匡云影覆千山衲, 边月寒生五老帷。”这两句是诗人对前两句的延续和拓展,进一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匡云影覆千山衲”,意思是说,天空中的云朵遮住了千山,仿佛给千山披上了一层黑色的外衣。这里的“匡云”、“千山”、“衲”都是象征性的词语,它们都代表着边塞的景色和氛围。这两句是说,由于云朵遮住了千山,所以天空中的星光变得暗淡无光,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黑色的外衣。这里的“边月”、“五老”、“帷”也都是象征性的词语,它们都代表着边塞的景色和氛围。这两句是说,由于云朵遮住了千山,所以天空中的星星也变得昏暗无光,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黑色的外衣。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感觉,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战士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表达了他们对家乡、亲人和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通过描绘边疆战士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