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慕雄州贤太守,高堂长侍白头人。
从来恺悌多仁寿,始信廉明有老亲。
五岭薰风披永日,一河慈润汇通津。
山中野叟遥多祝,愿忆生前最胜因。

【注释】

久慕:长久地仰慕。雄州:指雄州,治所在今河北雄县。贤太守:这里指李德裕。高堂:高大的门堂。长侍:长期侍奉。白头人:年老的人。从来:从古至今。恺悌(kǎi tì):和善、慈爱。多仁寿:即“多仁”,意思是长寿,“多”字有多重意思。始信:开始相信。廉明:清廉明智。有老亲:是说清廉明智的官员能受到尊敬。五岭:指五岭山脉,山名,在今广东北部。薰风:暖风。披:吹拂。永日:终日。一河:指赣江。慈润:滋润。汇通津:汇合于要冲之地。山中野叟:指作者自况。遥:长远。祝:祝愿。胜因:值得称赞的原因。

【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诗人五十岁寿辰时,其时诗人官居浙西观察使,兼浙西团练使,故称“雄州”。全诗首联写自己对李德裕的敬仰之情;颔联写自己的感慨;颈联写李德裕的政绩和人格;尾联表达对李德裕的祝愿和赞美。此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感情真挚,为咏史之作中的佳作。

陆贽(754—825),字敬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中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德宗朝宰相。大历十四年拜监察御史,贞元八年迁中书舍人,后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世称陆宣公。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敢于直陈时政弊端,曾因直言触怒权相而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初衷,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敬爱。《旧唐书》本传说他“立朝正直,不庇亲友,与人主抗言,虽切至之言未尝不泣下,由是多见疏忌”(《新唐书·陆贽传》)。这首诗就是他五十岁时写的一首贺词。

首句“久慕雄州贤太守”,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久慕”二字,表明自己对李德裕的敬佩之情已久。“雄州”是指李德裕曾任过的地方,也就是今之河北雄县,这里借代李德裕的官职所在地,也暗含了对李德裕的敬仰之情。接下来两句是对李德裕一生的概括评价,也是对李德裕人品的高度赞誉。“高堂长侍白头人”,是说自己一直陪伴在李德裕身边,目睹了他一生的风采。“白头人”则暗示了李德裕的年迈,同时也表明了李德裕的清廉与正直,以及他的人格魅力。“从来恺悌多仁寿”,这一句则是对李德裕的总结性评价。“恺悌”是和善的意思,“多仁寿”则是说他的仁爱之心深得百姓的爱戴,因而能够长寿。这是对李德裕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品德的赞美。

接下来两句是对李德裕的政绩的评价。“从来恺悌多仁寿,始信廉明有老亲”,这两句是说,自古以来和善仁爱的君主往往能够获得长寿,李德裕正是这样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清廉明智的官员,能够得到人们的尊敬,甚至可以说是受到了人民的拥戴和爱戴。这也是对李德裕政绩的高度评价。最后两句则是对自己的愿望和祝福。“五岭薰风披永日,一河慈润汇通津”,这两句是说,李德裕治理下的五岭地区如同温暖的春风普照大地,赣江流域如甘泽般滋润万物生长。这里的“五岭”指的是今天的江西赣州一带,而“一河”则是指今天的赣江。这两句是对李德裕治下江南地区的赞美。而“山中野叟遥多祝,愿忆生前最胜因”,这两句则是对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在这里,“山中野叟”指的是自己,而“最胜因”则是指自己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或成就。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李德裕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李德裕政绩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李德裕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李德裕的敬仰之情;通过对李德裕的歌颂,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陆贽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