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犹见一丛青,高托层崖覆石屏。
夜月不侵无草地,晓风频护独椽亭。
荫垂千仞连云栈,响答长江入海溟。
倚杖闻猿却回首,下方谁梦到林坰。
丹霞诗十二首 其一是《初入丹霞》:
岁寒犹见一丛青,高托层崖覆石屏。
夜月不侵无草地,晓风频护独椽亭。
荫垂千仞连云栈,响答长江入海溟。
倚杖闻猿却回首,下方谁梦到林坰。
是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 诗句释义:
- “岁寒犹见一丛青,高托层崖覆石屏。”:在寒冷的冬季,这丛青翠依旧可见,它们高耸于层叠的山崖之上,仿佛是一幅覆盖着石头的屏风。
- “夜月不侵无草地,晓风频护独椽亭。”:夜晚的月光不会侵入那些没有草木的地方,而清晨的微风则频频地守护着那座孤零零的亭子。
- “荫垂千仞连云栈,响答长江入海溟。”:浓密的树荫垂挂在千仞之高,连绵不断直至云栈,回声与长江的波涛声汇合,一同奔向辽阔的海洋。
- “倚杖闻猿却回首,下方谁梦到林坰。”:我倚着拐杖听着猿猴的叫声,然后转身离去,不知是否有人能在下方的树林中做梦,梦见这片林野。
- 关键词解释:
- 岁寒:指冬季,也用来形容坚贞不屈的品质。
- 一丛青:形容植物茂盛、颜色鲜明。
- 高托层崖覆石屏:形容山峰高耸,岩石层叠,如同覆盖着一座石屏。
- 夜月不侵无草地:指月光柔和,不侵犯没有草木的地方,常用来形容自然景观中的宁静与和谐。
- 独椽亭:指孤独的木亭,形容环境清幽,引人深思。
- 荫垂千仞连云栈:形容树木茂盛,枝叶遮天蔽日,形成连绵不断的云梯般的栈道。
- 长江入海溟:形容江河水流湍急,奔腾不息,最终汇入大海。
- 倚杖:指手拿拐杖或手杖。
- 猿:指猿猴,此处用作比喻,象征着大自然中的生灵。
- 下方:指山下或下面。
- 谁梦到林坰:询问是否有人在山林间梦想或向往那片自然的美景。
- 诗意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初次踏入丹霞地貌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丹霞地貌的独特魅力。
- 诗中的“岁寒犹见一丛青”表达了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丹霞地貌中依然有着生命的顽强和活力。
- “高托层崖覆石屏”形象地描绘了丹霞地貌高耸的山崖和覆满岩石的屏障,给人一种雄伟壮观之感。
- “夜月不侵无草地”和“晓风频护独椽亭”则传达了夜晚月光柔和、清晨微风吹拂的宁静氛围。
- “荫垂千仞连云栈,响答长江入海溟”以树木茂密遮天蔽日的景象,呼应了江水的汹涌澎湃。
- “倚杖闻猿却回首,下方谁梦到林坰”则通过诗人与自然的对话,表达了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还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